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從紫蘇說起


香港得天獨厚,以其所處優越位置,吃的東西從全世界各地湧進來,幾乎沒有什麼食品是買不到、吃不到的;其中的限制,主要只在於時令。以大閘蟹為例,由我有記憶至今,每年必隆重登場,愛吃它的人從來不會失望,而且從衞生角度看,賣這東西的店家都頗有秩序,一隻隻蟹,整齊地放在冰箱裏,單憑賣相,已可令人放心。有人說,現今的大閘蟹素質,比較從前的大大差了,因為用的飼料不對。這裏面的道理說不清楚,內中不免有流言,既有人在傳,也有人在吃;只不過,大閘蟹是「明星」,總會遭受到一些特殊的批評。老實說,病從口入,吃進肚中的東西,必須小心選擇和處理,大閘蟹亦不能例外。吃之前,須小心檢視,死蟹絕不能吃,再洗刷乾淨,蒸的時候放進一些紫蘇葉,這些程序都是免不了的。為什麼用紫蘇?《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以紫蘇為治食蟹中毒之方。

紫蘇含豐富礦物質,在中藥中,被視為有疏散風寒、理氣和中之功。日本人將紫蘇入饌,在刺身及天婦羅中都有用到它;紫蘇也是日本京都七味粉原料之一。以中醫的理論看,病邪(風、寒、濕、熱)傷人,一般都先出現表徵。《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在「邪氣輕淺」之時,可用「解表法」,使「邪」以肌表而出。解表的方劑之一,包括有「香蘇散」,能理氣解表、溫中行氣,主治外感風寒、內有氣滯、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其中各成分,以紫蘇為主(君),輔以香附(臣)、陳皮(佐)、甘草(使)。

從西醫的角度看,「胸脘痞悶、不思飲食」是抑鬱病的徵狀。在日本,香蘇散這漢方(Kampo)本來已是用以抗抑鬱。上個月,日本北里大學學者報道,發現了香蘇散抗抑鬱的機制。腦組織有一個部分叫海馬迴(Hippocampus),其中的齒狀迴(Dentate Gyrus)負責分泌一個食欲素(Orexin)。一個人在抑鬱時,齒狀迴細胞分泌食欲素分量大大減少,也就茶飯不思了。香蘇散能抑制抑鬱對「食欲素細胞」的負面影響(Biol. Pharm. Bull, Vol.32, pp.1716-1722),憑的正是其中的紫蘇。

一組在日本大田原市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的學者,發現紫蘇內一個叫「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的成分,也能產生寧神(Anxiolytic)的作用(Nihon Shinkei Seishin Yakurigaku Zasshi, Vol.28, pp.159-167)。原來,迷迭香酸可以促使齒狀迴的細胞增生(Biol. Pharm. Bull, Vol.31, pp.1376-1380);細胞多了就能分泌更多「腦衍生神經榮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簡稱BDNF(Chin. Med. J., Vol.122, pp.1564-1569)。BDNF對神經系統非常重要,在學習、記憶、邏輯思考、情緒方面,有一個關鍵性的作用。西醫用鋰(Lithium)來治療抑鬱,其中的道理,也是在於增加BDNF(Mol. Psychiatry, Vol.14, pp.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