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8日 星期四

與欲望的愛與恨

色.慾.都市。

都市最迷人的地方,是因為有很多迪茜亞(Desire)。人生在世,努力工作,得錦衣,嘗肉食,目的也只有一個:「我知道這樣說很cynical,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有很多欲望,都是來自我們想證實我們比別人好。」美國俄亥俄州萊特州立大學哲學系教授William Irvine說:「你想想,如果這個世界只剩下你一個,給你一顆希望之星巨鑽,你想戴上它嗎?」

不想。

認識欲望

那麼,我們可以控制我們的欲望嗎?

「如果人沒有欲望,人就不會吃、不會喝、不會呼吸。那麼,你就會很快死去。我們根本沒有可能『對抗』欲望。唯一可以做的是,如果我們活得好一點,順心一點,就要選擇清楚我們想要滿足什麼欲望,以及如何安排欲望的先後次序。」Irvine教授說。

人自處,就要首先學會認識欲望。

尤其在香港生活,欲望太多、太接近。孩子嚷着要一個NDS,你給還是不給?有家長說:「我不想買給他,但是,他的同學人人也有,他沒有,他會不開心。」有欲望,很容易會令人沉迷。看《色慾都市》時,看到那個限量版LV手袋出場,在場港女觀眾的尖叫,都是一種欲望的投射。Irvine教授在2006年寫了一本叫On Desire的小書,以(當然是英文都算不錯的那一堆)中七學生都明白的語言,去探討「欲望」這問題。

「所有人都有欲望。耶穌、佛祖都有欲望。他也有『把自己認識的事情傳達出去』的欲望。人類要面對自己的困境,就要首先了解自己。一路成長,走到這一步,我們都已經有既定的『處事方式』。但當我們發現我們沒有辦法處理我們的欲望,有時會很麻煩。」Irvine教授說。

Irvine教授說的「不可控制的欲望」,有很多個來源。比方說,我們常常聽到人家訴苦說:「我冇得揀,我一定要咁做。」人把自己放到一個「無選擇」的位置,是因為他們有太多別的欲望,如被社會認同、如想賺更多的錢得到什麼的「欲望」,或是想跟「同年齡的人處於一個類近的社會地位或物質質素環境」,就多了很多賬單。

「物欲,是另一種深層和進化了的欲望變形。即是,我們買東西,是因為我們想人家覺得我有社會地位,或是吸引異性。不同的文化環境,會令我們有不同的欲望。」Irvine教授說:「因此,某程度上,那些說『我沒有選擇』的人,是對的。我們的確是沒有選擇,卻被人告訴我們生命是有選擇的。這是人生其中一個殘忍的真相。但,就算我們是沒有選擇,我們都會有機會活得很好。」

方法是我們要認識我們的欲望。

「首先第一步,是我們要認知和認同,我們究竟花幾多力去令別人對自己留下印象(impression)。第二步就是要記住,究竟我們令人記得自己後,我們得到幾多的快樂,或是幾多的痛苦。如果我們可以做到這兩件事,我們的人生排序,就會有很大的不同的。」

找到安寧

事業和愛情上,也是一樣。你買了一層供得腰骨也要斷的樓,你快樂多或是痛苦多?你得到一個有婦之夫,你快樂多或是痛苦多?你減肥的時候,你快樂多還是痛苦多?你覺得你的同學、同事都結婚了,你仍然沒結婚,於是找一個你不愛的人結婚了,你快樂多或是痛苦多?

「人知道自己最終也是為了別人而活,那很好。那麼,首先我們就要學會如何放開別人對你苛刻的評價。你要找出什麼對你是重要、什麼對你不重要。找出你覺得最重要的事,努力去做就好。所以,我相信人生最重要的事,是要找到『安寧』(tranquility)。我下一本書,就會以斯多葛學派的哲學概念,嘗試找出平靜的方法。」Irvine教授說:「人不會因為他們擁有某些東西而覺得快樂。擁有的東西,都不是最好的。其中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法,是經常想想,如果你失去一些東西,你會怎樣?如果明天你會失去你的家、你的工作、你的伴侶,你會覺得如何?經常做這個思考練習,你就會珍惜所有身邊的人和事,不會take it for granted。」

一個哲學教授寫了一本pop philosophy,或許會令他變成另一個阿倫迪波頓,但On Desire寫得真的顯淺,顯淺到對哲學有興趣的所謂「高級知識分子」或許會藐視它。

欲望排序

「我是哲學教授,我寫了很多technical paper,兩隻手也可以數得完多少人會讀這些technical paper;而他們讀的原因,只不過是他們在寫technical paper時批判我的technical paper。」Irvine說:「我覺得很累。我想學一學,如何做一些普通人都會明白的哲學文字。這是我desire的事。」

但是,當我們認識了欲望,也不等於我們早上起來,就立即不用上班,或是做一些自己根本不喜歡的工作。有很多人,不論是準備開學,天天花精神心機去做沒有意義的功課和考題的學生,或是天天上班都上網看新聞泡forum等待時間過的OL……大家都知道,生活都是要過下去。

「先將重整自己的欲望排序,重新把自己『想做什麼』和『要做什麼』檢視一次,理應可有幫助。」Irvine教授說:「禁慾主義的哲學家會叫你去令自己變成一個對身邊的人有用的人。我想,這句話你會有用。」

活着是一個永恆的課題,但願你明白,盛事過後,風雨過後,腳痛過後,快樂不快樂過後,活着,都是最終要面對的課題。


Source: HKEJ 29/8/08

2008年8月17日 星期日

浮雲如輕、人間重情!

如果整個對沖基金的市場總資產值是1.6萬億元(美元.下同),即「1」字之後加十二個「0」,你會發現,每個行業到達某個size之後,便會達致「極限」,再漲大變得更難。

上周我講到,2000萬元以上的操作資產(Trading Capital),在某些市場,特別是流通量低的市場,實在很難找到獲利機會;高頻率操作(High Frequency Trading)是對沖基金策略之一,如去了一個靜如「死水」的市場尋找獲利機會,贏面極低。

對沖基金專注指數期權

讀「金融圈內」的讀者,有散戶投資者、也有圈內人。上周話題:「資產愈大,回報必然減慢」。有一位做長倉的基金經理問我,為何要設定2000萬元作為分水嶺?

對沖基金長短倉或宏觀策略,有機會利用期權及期指對沖,或方向性買賣(directional strategy)。特別是利用期權者,金額小,如做數百張,市場還有很好的承接力,小投資者,出和入也比較容易,但這不代表可以賺錢。機構性投資者,特別是做股票期權,如要買或賣很多合約,未必可以有效率地支撑到很大的成交量,因為每個行使價的未平倉合約可能只是數千,但大型基金一落盤已是數千張,價格便會做得很差,英文更加貼切:Efficient Execution Barrier。

所以你很少會見到,上億元的對沖基金會做方向性期權買賣(directional bets)。一落盤,去到一隻股票的某個行使價(strike price),已很難做到一個好價。

正因如此,散戶投資者,特別在北美洲股票期權方面,「輸面」比較細,因散戶出入市也比較靈活;這是盤數大小(scale)的問題;機構性投資者,如對沖基金,也會專注在指數期權,而非股票期權。
 

每種策略皆有限制

金融行業,特別是做操作買賣的,永遠也是用最新及最有效率的方法去找獲利的機會。以前我有一位在加拿大做長倉的基金經理朋友,做的是加拿大細價股精選基金(small cap fund)。有一隻股票,是能源股,因基金持倉量增至18%,為了避免短時間沽貨太多令股票大跌,結果用了五個星期才把貨全部沽出!講到最尾,散戶或專業投資者,每種策略也有Optimal Size。

轉一轉話題,我是一個極樂觀的人,但凡事也會作最壞打算。在我認識的另類投資公司中,新加坡加上香港,最少有二十間把旗下二十多隻對沖基金在上半年完結後,把基金關掉。在開曼群島金管局註冊的基金,如在一年內「關門」,也要做最後審計(Final Audit)。用四大會計師行做審查,又要用多3萬元費用。Wind down這過程,是極具痛苦的事情。

落筆的一刻,剛剛和一位有大約3000萬元,從事房地產及REITs形式業務的朋友「吹完水」,因股東不和,已決定把基金關閉,但因有「實物」在手,需要一段時間才可把基金變回cash,再和監管機構交代最後審計,從而再可有「自由身」;做另一些事情。

上周日,家中做了一個House Warmish Party,請了一些傳媒及金融圈中的好友,聽我Ride 4 Hope電單車隊的朋友陳恩明牧師,講及什麼是「永恒的財富」(What is eternal wealth?)

讓我和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雙親從前也是從醫,但先父能醫不能自醫,在四十三歲那年,因長期工作過勞,工作壓力大,後來中了風,數月後便離開人世。當年我還是「豆丁」一名,這是1975年的陳年舊事了。我在單親家庭成長,在九龍加多利山某男子中學就讀,1984年自己去了北美,直至2000年回流亞洲。由於很細便「放洋」海外,自己又是一個人,對其他人未必很信任,凡事都覺得有「危機感」,做人並不快樂。

 

沒有必賺方程式

在大學及研究院時,我讀的也是乏味的金融財務科學。我早年覺得人生並無意義,可能是先父很早過身的原故,覺得生命可隨時完結,所以當時我認為,人生唯一生存原動力,便是要「盡快加快賺錢的速度」,這便是向世人證明我已是出人頭地的最佳方法。

我感謝上帝,在我出來做事後不久,透過一些人和事,令我再次認真地再想,人生的真正意義,我再次了解到,「地上」的財富,並不重要,「天上」的財富,才是最寶貴!人也開心起來!

如果你每周有看這專欄,是要尋找「獲利寶典」,對不起,世上無必賺方程式,no secret trading formula!假如你的最「瘋狂」抱負,是要打敗量子基金創辦人George Sores的回報紀錄,三十一年34%複式增長,又沒有負數的日曆年,你會好失望,因為大部分人都敗於貪婪與恐懼當中,我也極相信一些人的心理質素,是不適合投資的。

哪些才是「永恒的財富」?了解永恒的價值,便是要自我尋找「人」和「上帝」的關係,了解萬物存在的緣由!人生的目的,在我而言,是從上帝中開始探索,從而找到最深層次的平安和喜樂!


Source: 18/8/08 HKEJ

2008年8月14日 星期四

What is Love

也許是暑假關係,而且題材適合,還有《小企鵝大長征》的導演有叫座力,《狐狸小姐你好嗎》不乏家長帶同孩子一起觀看。電影中有大自然四季美景,有鳥兒和女孩的悅耳歌聲,最難能可貴的是,能夠拍攝真正動物而其神態融入故事情節。

故事非常簡單,一個十歲女童在森林遇到一隻狐狸,深深受到吸引,然後每天都想見到那隻狐狸,用盡方法去找其蹤迹,後來發現了原來這隻是狐狸媽媽,相處一段日子後,慢慢地培養出感情和默契,經過山洞同甘共苦地遇險後,狐狸真的接受了她。

不過,就在互相適應後,小女孩以為自己已經對狐狸很熟悉之時,嘗試與狐狸更親近,想把狐狸成為自己的寵物,可惜,因為生活習慣和動物天性的不同,這是不可行的。狐狸來自大自然,生於原野,死於原野,天性不是人類的寵物。小女孩最初不明白,為什麼狐狸抗拒她在野外生火後,把絲巾和繩掛在狐狸的頸上。及至後來,狐狸在女孩屋外徘徊,甫聽到笛聲即有所回應,並在女孩的邀請下入屋。不幸的是,雖然女孩與狐狸是鄰居,更是好朋友,但狐狸不慣人類的房子,在陌生感覺和侷促不安中,最終越窗而出,釀成意外,幸而最後因狐狸有自我療傷的本能而無大礙,但之後她們的關係已大不如前。

故事結尾看到,一直旁白的原來是一個母親,跟兒子說着當年她與狐狸的友誼,教導他何謂愛。看到這裏,身為父母的觀眾便可以帶着孩子出戲院,一邊上一堂親子課,教他們如何愛護小動物,彼此怎樣互相尊重,人與大自然該有什麼關係。

生命中的我與你

電影中母親說得清楚,擁有不等於疼愛,而這就是整部電影最主要的一句。明顯地,女孩打從第一眼看到狐狸便愛上了,一直苦苦找來相見相處的機會,這絕對是愛的表現。但最初以繩纏着食物引來狐狸一段,狐狸咬着食物,女孩拉緊繩子,已是一個伏線。女孩雖然心愛狐狸,但引誘狐狸出來見面的方法,仍是一個互相對立的形式,像一般人類對待動物,但狐狸要求的是平等相處,不要把牠當作一件物件來看待,故此不會這麼輕易地屈服,更不想成為附屬於女孩。而及至她們互相熟悉之後,女孩想進一步擁有對方,雖然出於善意,但卻是單向的自以為對狐狸好,但由於不了解狐狸的需要,因此出了意外,甚至雙方的關係再不能和好如初。

心理學家佛洛姆在其著作《愛的藝術》分析愛與尊重的概念,正有討論這個問題。所謂尊重,所指的是可以辨識他人是什麼樣子,以他人存在的樣子來認識之,認知其獨特性。建基於互相尊重的愛,是要讓你所愛的,依照其本身喜歡的樣子去發展。換言之,愛不是把對方看作一個為我所用的物件,若借用佛家的字眼去說,即為如是地,如其所如地,依其本來面目地去愛。

神學家Martin Buber著作《我與你》也有類似想法。他提到人與人有兩種關係,分別是「我與你」和「我與它」兩種關係。在「我與你」中,兩人均為主體,可以互相有真正的溝通對話,能夠相遇投入到對方的生命中,當中充滿熱情,而非純然把對方看作可以滿足自己的物件和工具。至於「我與它」,則是一個主體和一個客體,一個觀察者和一個被觀察者,就像西方人一直以來企圖客觀了解和控制大自然一樣,只有一方的自我中心,沒有真正的溝通。

問題是,知易行難。人類本質是自私,自我中心是常態。理想地,當然應該把人和大自然看作目的而非手段,但能夠有此人性光輝者不常見。成年人看到女孩和狐狸的衝突,應該感受更深。其實不單是女孩和狐狸,任何人的相處,皆可從中得到啟發。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何嘗不是經過一段日子才能建立關係,慢慢地由充滿陌生和猜疑,變為互相親近。但親近是一回事,彼此仍是兩個不同的個體,有本身性格和生活習慣,彼此需要私人的空間。雙方固然不能距離太遠,否則便感到疏離,何來互相取暖照顧對方?但也不能過分接近,否則便感到窒息。究其因,想擁有和支配的欲望不等於愛,反而是把對方當作物件和工具的表現,但這一點往往在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是不自覺的。

馴服與建立關係

對於建立關係的描寫,讀過《小王子》的不難發現,小孩與狐狸建立友誼,正好是該書的一段主要情節。那不是巧合,導演的靈感來源,除了本身童年時的經歷,的確還有這部經典著作。大家不妨重溫小王子遇見狐狸那一章,提及狐狸需要被馴服,書中是一連串的對答,在電影中就是用鏡頭和畫面的鋪陳,讓大家看到女孩和狐狸怎樣建立關係。

書中狐狸教曉小王子,對於小王子來說,只因馴服了彼此,他們互相就再也不能少了誰,否則各自只是芸芸眾多的一隻狐狸和一個孩子;而小王子心中記掛的花兒,表面上只是眾多的玫瑰花之一,但因為小王子馴服了花兒,又或者說花兒馴服了小王子,小王子在玫瑰花身上花了很多時間,故此在小王子眼中,在遙遠的星球上的那支玫瑰是獨一無二的。

同樣地,電影中狐狸佔據女孩大部分的生活所思所想,其重要性不是因為狐狸本身,而是因為女孩的投入。說起《小王子》,想起同樣流傳極廣的心靈讀物《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書中也有類似想法:「你的心在哪裏,你的寶藏也在哪裏。」可不是嗎?情人眼裏出西施,至於那位其實是不是西施,根本無關痛癢,並不重要。謹以這句像極了《聖經.馬太福音》金句「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哪裏」的格言送給各位讀者。


Sources: 15/8/08 HKEJ

學了很多東西

原來這幾年,真的學了很多東西

輔導,心理學,插花,投資,處理投訴,鋼琴,人事管理,PHOTOSHOP.......................

教過中年人寫BLOG

遇到不同的人,認識了新的朋友......

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an eye in the sky

I received this email........................

The queen bee is sick in the last 2 weeks and the hive is in peace at last!

All bees remained in their posts as usual and the sky has not collapsed.

The queen bee’s eyes are having some sort of problem with blood vessels at the back of the eye balls always dilated due to “stress” (I would say probably due to always busy in thinking of how to harass other )  – so claimed by Doctor and Dr stated that either she could “ not take things so serious from now on” or “ consider an early retirement if eye condition remained unchanged”. -  You should have stay a bit longer to find that there is anyway “an eye in the s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