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第四季。回憶起初涉投資市場的第一次。可能你是普通散戶,在香港股票市場打滾多年,活在貪婪與恐懼中。每日在市場殺入進出,可能最後你想:意義何在?
在金融圈的打工一族,又是另一故事。中環太子大廈內的Starbucks,是很多財經人的聚腳點。金融海嘯前後數月,突然多了一些「前」投資銀行董事總經理、「前」副總裁在咖啡店內「吹水」。上周三,在我蘭桂坊辦公室樓下,也撞見了一位全行都認為是最貌美的「前」歐洲名牌私人銀行家,在此叫她Z,在Stormies飲悶酒。Z對我說,交不足數,Accumulator事件開始有客人提出訴訟;和desk head討論後,不如自行「起身」。Z已離開了公司兩個月。我有一位做機構性銷售的對沖基金師弟,手提電話長期接駁到留言口訊,再問一些行家,知道他已離職數月,但因「人工太高」,總公司必須減人手才可以自保,現在策略是每季「飛」總公司的Head of Sales,從歐洲到亞洲,作「巡迴演講」便算了。
散戶、「高級」打工仔、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傳統基金,在這次金融海嘯、次按危機下,經歷了無限考驗。讓我由八年前說起。
畢非德索羅斯早預警
2000年4月,美國科網股泡沫爆破。很多人在期後的兩年間,在市場上賠錢居多。美國科網熱潮成「過去式」,地產泡沫則正在醞釀。美國人如要購買房屋,信用較差的,可找一些房屋貸款機構做樓房按揭,這就是次級房屋貸款,簡稱「次按」(Subprime Mortgage)。2006年第三季美國各大城市樓市開始下滑時,有四年多時間,即2002年中至2006年尾,樓市實在有了一段長時間的bull run。
我還記得,那段時間,我比較多時間去北美洲公幹,晚上在酒店房間,總會看到有位美國人,名叫Robert Allen,在電視大賣廣告,叫人去他的講座,名為No Money Down。假如一個人沒有信用(Credit)也無問題,「次按」公司也願意提供房按,幫助人置業;而Robert Allen的收費講座,受歡迎程度由美國伸展到加拿大、澳洲甚至新加坡。
樓房資產升值,貸款人自然歡喜,在金融世界,有不同的人也想在按揭市場再賺多一鋪。投資銀行把次級貸款,包裝成另一種產品,賣給債券投資者。稱這些「次按」是Subprime,不如說是Junk Mortgage更加貼切。以上講的事情,好像是Win Win Situation,沒有「死錯人」。理由如下,原先買不起房屋的人(包括無收入、無信用的無業者)也可以置業;投資銀行包裝這些次按產品成為抵押債務證券,簡稱CDOs時,在這衍生產品中,可「勁賺」一筆;機構性投資者也滿以為買了這些有AAA或AA評級的「疑似」債券時,又可以收息,所有參與者都可能是贏家。
不可不知的是,這些次按「供款」,一開始時低息,之後房貸息率不斷上升;這幻象令很多貸款人走上一條不歸路。原先貸款者收入已有問題,現在利息也供不起,房貸機構便要拍賣貸款人的房屋。
做Subprime的房貸公司,把房屋收回後,因樓價下滑,也無法補償按揭上的損耗!
「疑似」被包裝成債券的機構性投資者也不是蠢人,它們大手購入這些衍生產品時,也會和做Subprime的貸款機構有些附帶條款(Sub Clause);如貸款人「出事」,貸款機構須執行道義或合約上的責任,把這些CDOs買回來。
商人銀行如雷曼兄弟,也有投資到做次按的公司。長話短說,請大家Google一吓BNC Mortgage,一間雷曼曾經擁有次按公司,上年8月,宣布破產。BNC承做了超過140億美元的次級按揭!
今日的話題不是雷曼。大摩、花旗銀行、美林,某程度上高盛,也是在過去數年間,「大玩」這些次按衍生工具產品,做其包裝者、推介人!我還記得五年前,畢非德講到這些衍生工具,是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即大殺傷力武器時,無人知道他的意思;量子基金創辦人索羅斯,形容這些衍生工具產品的危險性,超越世人可想像!
衍生工具愈出愈複雜,而投資銀行把任何可賺錢的概念「證券化」(Securitize),如把A按揭公司和B貸款人的債權再次被包裝及轉賣給投資者C,這變相已增大了「道德風險」。以前有人借錢,有銀行或機構很承受,這是「One on One」。「證券化」可把債權、業權、或行使權轉讓再轉讓,每個參與者又可大賺一筆,are you kidding me!
貪婪之禍
這次金融海嘯,其實危機已潛在多時,但可以怪責誰?美國2007年GDP是13萬億美元,全世界的2007年GDP是54萬億(Trillion)美元。根據國際結算銀行的資料,至2006年6月尾,沒有監管的場外(OTC)衍生工具交易,已是370萬億美元,是全世界GDP的七倍半!
這些複雜的衍生工具,遠遠比起整個對沖基金行業(2萬億美元)大得多!你又是否明白如何去拆解什麼是CDOs?我同你講,我在絕對回報操作近二十年,如要用衍生工具作對沖,用的是很直接的blunt instruments,減低組合風險,去達致有機會做到的潛在「正」回報。我見到現在不同包裝給機構性及散戶投資者的泛濫情形,筆者也覺得「心寒」。
AIG、房利美、房貸美被美國「國有化」,華爾街五大行現在沒有一間是純投資銀行。骨牌效應,也擴散至歐洲。
最後,你可能會問,是誰人的錯?筆者認為,我們每個人,你與我過度「貪婪」時,才是最錯!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往往想用最短時間,賺來最大回報;機構性投資者如是、散戶也如是,以小博大,槓桿效應,結果「重創」或完全「滅亡」!金融海嘯9月15日發生前後,聽到當權的總統、財長在不同的場合,引用要「上主打救、May God Help US」來形容這次金融災難。
你可能會想:錢,誰不愛!兩千多年前,上主有句話:「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誘離了真道;結果增加不少愁苦。」這《聖經》金句,在我操作的領域「內」和「外」,給了我很多啟示。今次可能我們真的需要上主打救。不是更多的政府救市行動或干預,而是上主能改變我們人性貪婪的一面,尋回「良知」。我在盼望……!
6/10/08 HKEJ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