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空有金句 難得迴腸


2011年12月22日


寫暢銷書,最重要不是故事,而是書中有沒有令人掩卷後還長留腦海的金句。1970年,一套跟《那些年》一樣忽然大賣的電影,就是因為有一句金句令人記憶至今:那就是:「愛是永不須說對不起。」(Love means never having to say you are sorry.)據說,這句對白在劇本中是 ”not having”,不是”never having”,演員是念錯了對白,卻錯有錯着,更膾炙人口。這便是改編哈佛文學系教授薛高寫的《愛情故事》。
想不到,香港電視劇也是如此。最近跟一位行內人閒聊,談到電視劇今昔之別。他說,過去黃金時代的電視劇,令人記得的是經典場面、經典角色、經典主題曲及經典演員──例如《狂潮》的繆騫人和狄波拉,《家變》裏的汪明荃,《網中人》的阿燦,《上海灘》的趙雅芝及呂良偉,《大時代》的鄭少秋等。
今天的電視劇不是沒有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如 Laughing Gor,然而,大部分引人注目的電視劇,卻只叫人記住一兩句金句。例如近期大紅大紫的《天與地》,引起談論的主要是金句「This city is dying」。
這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
可偷勿抄
無論如何,這金句擲地有聲,不脛而走,皆因港人此刻的確有「我城正苟延殘喘」的感覺。更諷刺的是,此金句用在港產電視劇上,倒是一語中的,道出大眾的感覺。TV drama is dying。死因很簡單:編劇違反了第一誡:「偷,勿抄」(Steal:don't copy.)橋段、情節、人物,可以偷、應該偷,陽光底下無新事,不偷橋,何以編劇為?
但偷也要懂得移花接木,懂得如何本地化,如何以新瓶裝舊酒,偷得來接近二次創作。抄則是懶惰的照搬,跟創作沾不上邊。今天電視劇不斷倒模的重複自己,情節老調重彈,感情不真,角色設計了無新意,甚至服裝、道具、布景,都熟口熟面。如此一來,金句便顯得愈發重要。
妙手偶得
過去,寫金句的是詩人及填詞人,由「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到「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采」,都是一代人的共同心聲,感染力極大。張愛玲的小說,無論情節及結構都不算出色,但她仍被捧為大師,擁躉極眾,皆因她書中金句甚多,經常被引述,往往能擊中讀者的死穴,令人掩卷回味再三。金句未必是孟郊式苦吟,或賈島式推敲,可能只是「妙手偶得之」,但卻是作品成功的保證。
流行曲亦如是,往往為電影畫龍點睛,甚至提高了一個檔次。愛情電影更不能缺少一首盪氣迴腸的主題曲。誰能忘記《男歡女愛》中Francis Lai的主題音樂?《鐵達尼》的My Heart Will Go On、齊伐里尼《殉情記》的What is a Youth?乃至《歲月神偷》買不到版權的The Interlude? 最不濟,則學學《魂斷藍橋》借用《友誼萬歲》,也能動人心弦。
這二十多三十年來,香港都沒有一齣叫人難忘的愛情電影或電視劇,與流行曲由盛轉衰,不無關係。這些年,香港的流行曲不是雞仔聲喘氣頻頻「依依吔吔」的怨婦式呻吟,就是小男人的喃喃自語,又怎能盪氣迴腸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