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內在美

2010年3月10日

康和健

顧小培


「康和健」這個專欄是在2003年11月開始的。當初林行止夫人駱友梅女士青眼相加,邀我每天塗鴉,我自不量力,放膽答應下來。最早之時,東拉西扯,遊戲文章,唯一惴惴然自律恪守的,是堅持要言必有據,不得信口開河。在期間的發展中,走出不少嘻笑怒罵文字,為的是令沉悶的學術理論變得稍為活潑生動,或為深奧難明的醫學道理輔以一些顯淺的比喻,作為引子。這漸漸成為我文章的風格;幸而也獲得不少讀者的讚賞,時加鼓勵。但我這類「題外話」,間中亦招來部分讀者的不滿,尤其是有關一些他們認為是涉及「政治」的評語。我自問全無政治取向。借用鄧小平的說話,加以改裝:「不管是黑人白人,能妥善管治的就是好人」。我在一些所謂「政治」的論點中,都是奉這個實際的「功利主義」為原則,因此之故,我對一眾「以政治為手段、另有所圖」的政客,深痛惡絕。我最不明白的,是某幾位立法會議員怎能針對一些正在推行立法的事務,帶頭遊行示威?民眾將各位尊貴議員選出來,是要他們在立法會貢獻一己之力,把法例好好的訂下來。但他們每每「不安於室」,「捨正道而弗由」,代之者,乃是「抗議」的拳頭。這些行動的目的,無疑是為了「唬人」。嚴重的說法,是辜負了選民的付託;最低限度是「有姿勢,冇實際」。

中文有一個「妝」字,所謂「化妝」、「梳妝」、「添妝」,指的都是塗脂抹粉的行為。這些行為也可說是「有姿勢,冇實際」。唱京戲的為了要能突出角色性格,把顏料往臉上塗,戲做完後化妝洗掉,回復自己,這樣做無可厚非。但好好的一個女孩子,不珍惜自己的內在美,只懂得濃妝艷抹,可真是辜負了父母給她的天然美好身軀,只求外表(姿勢),不顧內涵(實際)。

但猶堪告慰的,是現在不少女性都能明白,「美麗」不單單是在外表做工夫,更須從內涵素質着手;正如為了令社會改善,須埋頭苦幹,實事求是,不應偏於「喊口號、抗議」。遊行抗議等這些動作,看是好看,也容易做到,做時感覺良好,其實只是一些表面工夫,不過是將一些外在因素強加於他人觀感的行為。我沒有機會碰到那些偏激作風的議員,否則若有一天能面對面交談,我會問:「你們天天在批評這、批評那,動輒上街持標語遊行,在立法會中除了罵人,有何建設?」同樣道理,在「女為悅己者容」這方面,單憑外表的粉飾可說是捨本逐末,只是短暫性的「做給人看」,對整體和長遠的「素質」,甚至可以是具破壞性的。因此,從前說的是「化妝」,今天要提倡或更應注重者,乃是「護膚」,才能增加內在美。

(本文是我最新結集《美肌之食–從抗敏到正能量護膚》中〈自序〉的撮要,該書將於日內出版。)

2010年3月5日 星期五

活得不爽,一天也嫌多!

第一次看到Margaret的午餐盒,我就知道大事不妙。

Margaret是我們law firm最近請來的合夥人。我本來就最怕女上司,女人善變、小氣、妒忌心重,你靚過她就妒忌你,你醜過她又踩低你,我是女人都覺得自己麻煩!根據人事部Lucy的情報,Margaret三十九歲,天蠍座。Shit!天蠍座的女人向來是我的剋星,加上三十九歲的女人正處於更年期,直衝四張的心理關口,她大概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下一秒是喜是悲!

遠近馳名「恐怖午餐盒」

Margaret來了短短兩星期,她那「恐怖午餐盒」已遠近馳名。幾片有機蘿蔔、半個有機番茄、半個紅菜頭、兩條白灼菠菜加一個蘋果。要我每天吃這樣的午餐,我寧願死。

「Margaret,要不要煎魚柳?」她唯一一次跟我們一起午飯,Sam殷勤地招呼着這位新上司。

「No, thanks. 我從不吃煎炸食物,更不會吃魚。你知道海洋污染有多嚴重嗎?吃了受污染的魚肉,水銀有可能積聚於子宮內。」Margaret一邊說,一邊把那條芥蘭泡在滾水裏清除味精。

「Margaret,來,整件雞!」Sam再接再厲,為老闆夾餸。

「No no!我不吃這些打針雞。難道你們沒聽過嗎?吃了的話,女性荷爾蒙可能會出現問題。」

Obviously,就算她不吃雞,她的荷爾蒙都已經出現好大問題。簡單來說,Margaret是一個禁欲主義者,而且有嚴重潔癖,她的潔癖廣泛污染了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那當然包括她的工作。

一份合同由font size、grammar到法律精神,都被她用顯微鏡照完又照,驗完又驗,把一份合同昇華至形而上的層次,也把我和其他同事迫至崩潰的邊緣。她似乎不明白,「驗屍」和做「律師」,畢竟是兩回事。那麼熱愛grammar的話,何不去書局買本Graded English作精神自瀆?

你一定以為「恐怖午餐」會令Margaret身材苗條吧!造物弄人啊,她很胖。以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連飲水都會致胖」,what a tragedy!

中環哪有秘密

Margaret不是一人禁欲,而是闔家禁欲。她那六歲兒子的遭遇,簡直可歌可泣。

「假假地都住山頂獨立屋,個仔竟然餓到搶同學包薯片!鬼咩,汽水又話糖分高,薯片又話驚致癌,日日要個仔吃什麼有機全麥高鈣餅,大人都頂唔順啦,細路見到薯片唔搶就奇!」一個女banker告訴我。為什麼她會知道?因為薯片被搶的,正是她的兒子。天網恢恢,中環哪有秘密?

吃,人生最快樂的事也,何必剝削一個六歲孩子最基本的快樂?這樣不准吃,那樣不准喝,做人還有什麼樂趣?天天吃薯片飲汽水固然無益,但偶爾讓孩子高興一下又有什麼大不了?聽說Margaret的老公,下場比兒子更為悲壯。「出街食?你好瘦咩?怎不看看自己的肚腩?出街食!」

Sam在中環Three Sixty碰見Margaret罵老公,便學着她的語氣,在每個同事的房間巡迴表演了一次,frankly,這傢伙又扮得幾似!唉,又好難怪人家唱你,大庭廣眾呼喝老公,教他的面子往哪裏放?再說,「你好瘦咩?」這四個字該由誰講?秘書還瞄到Margaret給菲傭的購物清單:麥皮、青瓜、蘿蔔、豆苗,人都癲。不知道的話,還以為這家人活在貧窮線下!

*        *       *

禁絕孩子吃可口的食物,等於迫他去搶。禁煙呢?財政預算案建議取消市民過關可攜帶三包免稅煙的政策,旅客只可攜帶少於十九支煙入境,去年起亦大加煙稅五十巴仙,結果令私煙和假煙銷量大增,那究竟增了多少?有煙草商委託調查公司定期檢取市民棄置的煙包,調查假冒「萬寶路」煙在市場流通的情況,發現假煙率由加稅前的百分之三點二,倍升至加稅後的百分之九點一!我國同胞既然有本事用頭髮做豉油,用三聚氰胺做奶粉,用孔雀石綠餵鰻魚,用山埃養蘇眉,用蘇丹紅做辣椒醬和用哮喘藥養豬,自然也有本事用奇形怪狀的東西做煙。

我初時不明白,所謂「假煙」究竟是什麼意思,煙都有假?有。我從報上得知,外國有鑑證發現假煙含有泥沙、塑膠、死蒼蠅和昆蟲卵!Sick!深圳被破獲的假煙工場,滿是殘缺發霉的煙葉,當中的細菌,不用說當然嚴重超標。倫敦一項醫學研究顯示,假煙的焦油、尼古丁和釋出的一氧化碳含量,比真煙高三至七成。In other words,假煙令煙癮更易加深,對肺的損害更大,增加患肺癌的風險。

加煙稅的原意是促進健康,到頭來反令更多人患上肺癌。To be exact,是令更多窮人有機會患上肺癌,難道你認為bankers會因為加了煙稅而轉買假煙?也許有,但我未見過。講到健康,有錢人還用你教麼?

中產和富裕一族條命不知幾矜貴!以我自己為例,每年大約花三千元做一次身體檢查,我好怕死。Of course,上帝造人,沒有說過年年驗身就唔使死,但我希望在我能力範圍內,盡可能預防疾病,吊住條命。Bankers日理萬機,都識得去翠華整碟有機芥蘭。

世界豈是公平

因為買不起完稅煙而轉抽假煙的就只有窮人。錢不能令你不死,但絕對可以讓你死得舒服好多。死在私家醫院的高級病房,無論如何都好過死在板間房。有人感慨,世界真是不公平啊!Of course,世界從來都是不公平的,埃塞俄比亞的飢民在吃石頭充飢,他們看見香港的乞丐,也會有同樣的感慨。

政府會說,你可以戒煙呀!你可以不抽假煙呀!窮人花不起錢看電影、飲紅酒或買周秀娜寫真,吸煙是他唯一的享受,何必連這唯一的享受也去剝削?因為他窮,就沒有享受生活的權利?低下階層的生活已經夠苦,就連那唯一的樂趣都要奪去,就算做了百歲人瑞,生不如死,健康來有個屁用?活得不爽,一天也嫌多;活得過癮,一百歲也不夠。For god's sake, enjoy life and have fun!

今時今日,普遍市民都知道吸煙對身體的害處,要是他權衡輕重後依然選擇吸煙,政府應該尊重。為公眾健康就要禁,那要禁的何止吸煙?一個買不起完稅煙的煙民,就像一個天天吃有機全麥高鈣餅的孩子,最終被迫搶同學的薯片。

政府政策往往着重整靚盤數,把垃圾掃進梳化底。加煙稅令香煙銷售額下跌,看,政策多有效!愈來愈少人吸煙了!但私煙和假煙的數字呢?何不拿出來比較一下?

膠袋稅又是另一例子。政府自去年7月徵收5毫子膠袋稅,首季膠袋用量大減九成,數字真動聽,但現在該用什麼來包垃圾?難道用手捧着垃圾嗎?惟有買垃圾袋了。香港的家庭一般四、五個人,用超市那種尺寸的膠袋包垃圾,本來剛好。改用巨型垃圾袋,對環境的破壞反而更大了。

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一夜致富,真的能令你快樂?


這個問題,我也問過自己好多好多次。我真的不敢肯定。事實上,我認為無論如何都要親身經歷一次,我才可以知道答案。如果有任何一間大學的科學家有興趣深入研究這個問題,我極之樂意成為受試者。即是說,研究人員可以先給我十億八億,然後追蹤我五十年進行深入調查,看看我有了一大筆橫財之後,在生活和性格上有沒有什麼大轉變。五十年後,我答應,我一定會寫一份非常詳盡的報告交予研究部門,絕不欺場。

早陣子英國有一對同居伴侶就率先實現了我的橫財夢。他們中了樂透獎,一夜間擁有五千六百萬英鎊身家。乖乖不得了!不過,挺掃興的經濟心理學家Dr. Chris Boyce便提醒他們(也順便提醒愛做發達夢的世人),一夜致富,不會令他們快樂。

他曾經比較中了二萬五千英鎊樂透獎的幸運兒以及參加了一個價值八百英鎊的心理治療療程的普通人,兩者的快樂程度。結果,驚人地發現他們得到的快樂竟然是一樣。如果單看牌面的金額,心理療程比得到橫財多出了三十一倍的成本效益。

除此之外,Boyce還強調,突如其來的巨額財富,會瓦解我們生活中本來抱有的期望,徹底顛覆我們的人生。例如中了獎後,大部分人會買豪宅搬家。以往的舊朋友也許會妒忌眼紅,也許會避開我們,免得被我們誤以為他們想從中分一杯羹。於是,我們故有的社交圈子便不得不改變。好啦,跟富翁一起的日子又不好過,因為當我們看到人家有遊艇、有私人飛機、有私人度假小島、有女明星陪伴在側,那區區幾億又如何夠花(這也能解釋陳振聰為什麼會貪得無厭)?於是,我們又會妒忌比我們更有錢的人。另外,很多人中了大獎後便會放棄工作。Boyce指出,游手好閒是令人失去目標和生趣的致命傷。加上沒有同事,跟社會的聯繫便減少,會逐漸變得孤僻。這等同退休人士面對不安和無從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一樣。所以,大富大貴不會令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快樂,頂多只會令痛苦沒那麼難受而已。我當然相信科學家,不過,若要我信服得五體投地,我絕不介意身先士卒做實驗的受試者。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命運就是機會

2010年2月12日

麗都美識

陳頌紅


每當我看到關於英國女作家喬安.凱瑟琳. 羅琳(J. K. Rowling,《哈利波特》作者)版稅收入又增加了幾多幾多(她目前的身家估計已經超過十億美元),我就跟那些酸葡萄作家一樣,一邊痛斥她其實不是怎麼偉大的文學家(因為照道理,偉大的人在生前不應該掙那麼多錢,通常是死後才名利雙收),一邊又在心底裏面恨得牙癢癢,巴不得自己能早她一步寫出《哈利波特》。但話又說回頭,當我知道她的《哈利波特》初稿曾經被十二家出版社拒於門外(不同報道有不同說法,有的說是九間),我又感到世事無絕對。誰知道呢?正如羅琳說:「失敗,才是你人生中最自由的經驗。」(噢!難怪我經常處於自由自在,無牽無掛的狀態中)也許命運之神此刻已經拿着新鮮而熱騰騰的外賣盒,站在我家門外,隨時準備按門鈴也說不定。

為了證明偉大而暢銷的作家在起步階段都必定要經歷一些挫折,我到處搜尋資料。終於讓我在一本曼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所著的《醉漢走路:機率如何左右你我的命運和機會》(The Drunkard's Walk)中找到一帖安慰劑。單從書本封面上的宣傳句子「哪些命運,你以為是必然,其實只是偶然;哪些機會,你以為是偶然,其實都是必然」,已經說到我心裏面去了,夠我慰藉靈魂。

書中提到,現今銷量已達三千萬本的《安妮的日記》(安妮.法蘭克),在一九五○年代得到的讀後感是「很枯燥」、「不認為它有機會出頭」。寫《動物農莊》的歐威爾也好不了多少,他的退稿信寫着「動物的故事在美國不可能有銷路」。葛里遜的《殺戮時刻》亦曾經二十六次被退稿。不但是作家,盧卡斯(George Lucas)向電影公司推銷《星球大戰》時,得到的回應是「根本無法製作」。後來二十世紀霍士以一千三百萬美元製作了這部電影,票房收入卻高達四億六千萬美元。所以《醉漢走路》作者曼羅迪諾的結論是沒有人能預測一件事情的成功機會,但是,「不管在什麼領域,成功人士都是同一類人—永不放棄的人。」這句說話實在很適合在年廿九作為鞭策之用。

2010年1月26日 星期二

造人不易

2010年1月22日

康和健

顧小培


《四庫全書》的總纂(總編輯)紀昀,在民間通俗故事中赫赫有名,近年內地有電視劇《鐵嘴銀牙紀曉嵐》,就是以他作為主角,其中內容但求有娛樂性,不一定是他的真實經歷。相比之下,紀曉嵐本身的著名筆記(短篇小說)作品《閱微草堂筆記》,書中所述的故事更為「俶詭奇譎,無所不載;洸洋恣肆,無所不言」。後人說他「測鬼神之情狀,發人間之幽微」;然則他生於清乾隆一代,身處前所未有最嚴厲執行「文字獄」的皇帝身旁,動輒得咎,為了自保,若想一抒己見,不能不借託一些荒誕的故事,其中「雋思妙語,時足解頤」,但「間雜考辨,亦有灼見」。紀曉嵐的時代以西曆算,相等於十八世紀後期,其時西方經歷了幾百年的思想黑暗時代,科學開始抬頭,現代科學的雛型理論,也開始傳至中國。其中,例如有關天體運行,中國人其時尚未有「地球」的觀念,但西方在這方面的學說已逐漸生根,被有識見之學者普遍認同;紀曉嵐在「前線」與外國人接觸,自能較平常中國人更早涉獵,他亦有將其理論收入《閱微草堂筆記》的小說內。在〈奇道士〉一文中,他先指出當時思想的謬誤:一般人在黃昏時望向大海,看見太陽在水平線慢慢落下,終於不見,於是以為太陽是掉到水中去了;然後自圓其說,謂「太陽真火,故入水不濡也」。紀曉嵐借道士之口解釋:「地渾圓如彈丸,水則附地而流,如核桃之皴皺」,這正是地「球」的樣子;又說「渾圓者,地無正頂,身所立處皆為頂;地無正平,目所見處皆為平」;在二百年前已正確地描述人與地球的狀況。至於日出之景,他指出「日未至地平,倒影上射,則初見如一線;日將近地平,則斜影橫穿,未明先睹。今所見者,是日之影,非日之形;是天上之日影隔水而映,非海中之日影浴水而出也。」

人的識見與智慧,是一天一天慢慢地建立起來的。最早期必定是揣測臆度,憑主觀的意思推測,但鑽研下去,真相會一點點地逐漸顯現出來;到這時候,我們自當修正古人的言詞。在修正中,我們並不需要將他們的說話一筆抹煞,但亦不應頑固地抱殘守缺,以古人之言為金科玉律、一成不變。《聖經》〈創世記〉中說:「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我們仍可以接受「神造世人」這個大原則觀念,但不須拘泥於寫《聖經》這個人用的具體字眼:什麽「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裏」,活像是童話《灰姑娘》中的仙女,用神仙棒一點,南瓜變成馬車,老鼠變成車伕:這無疑是古人無知的想像。如果今天教會堅持地說神造人的細節過程必然是這樣,將不接受或有疑者判定為異端邪說,只會令人對「神造世人」這個大原則都動搖起來。〈創世記〉描述的情景是十分戲劇和形象化的,試想像,神手拿一撮泥土,將其塑成「人」的模樣,其細緻的程度是能看見鼻孔,再往鼻孔中吹,哪怎能令人信服?再者,我們現在知道生育的自然過程,在短短的四十個星期內,每一個器官從無到有,其中動員每一個細胞分化、增生、自滅,這絕對是「神」奇,但非一蹴所能及。

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過度小心會變得了無生趣

2010年1月26日

麗都美識

陳頌紅


最怕「開口夾着脷」。

所以,選擇多聽,少講。

小時候在外頭只要說錯一句半句話,媽媽就會悄悄在我耳邊說「待會兒回家你就知道後果」,然後一踏進家門,藤條就往身上抽,所以我深深明白什麼叫做「多講多錯,唔講唔錯」的大道理。久而久之,形成了我「不敢多說一句話,不敢多走一步路」的沉默寡言、小心翼翼性格。加上現在的伴侶實在太喜歡說話,往往只有他發表偉論的份兒,沒有我插嘴的空隙,我也樂得省一口氣暖肚。

美國塔夫斯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Evan Apfelbaum 和Samuel Sommers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刊登過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凡事小心翼翼,謹言慎行,而且對美食、美色、華衣等自我控制能力都很高的人,無疑意志力堅定,值得嘉許,但與此同時,這種強橫意志力,卻有可能成為快樂人生的絆腳石。

研究人員邀請了一群白人受試者,其中一半首先進行一系列極度耗費精神的電腦測驗。目的是令他們感到筋疲力竭、頭痛腦熱,認知能力的儲量和對人的防範都因而下降。之後,兩批人都會跟一名黑人訪問員或者一名白人訪問員,討論種族差異的問題。在討論完畢之後,受試者要評價自己在談話中的互動以及感受,例如要把討論過程評定為不安、尷尬、難應付,還是享受等等。同樣,訪問員都要對受試者進行評分。

結果顯示,那些依然保持高度自制,說話小心翼翼,完全不會牽涉任何種族歧視字眼的受試者,無論是他們自己,抑或是訪問員的評價,都是「不安」或者「不享受」。相反,那些已經無力克制自己,開始口不擇言的受試者,反而感到過程輕鬆自在。黑人訪問員亦覺得不刻意控制自己去避免種族偏見的受試者,回答問題時會更直接,說話也更有趣,雙方互動比較多,所以過程愉快。而說話前總是想得太多的受試者,由於過度武裝自己,卻好心做壞事,反而更令黑人訪問員感到對方帶着有色眼鏡。

心理學家說,過度自我克制對自己和他人都會有反效果。所以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林黛玉會魂歸離恨天。

2009年11月2日 星期一

從紫蘇說起


香港得天獨厚,以其所處優越位置,吃的東西從全世界各地湧進來,幾乎沒有什麼食品是買不到、吃不到的;其中的限制,主要只在於時令。以大閘蟹為例,由我有記憶至今,每年必隆重登場,愛吃它的人從來不會失望,而且從衞生角度看,賣這東西的店家都頗有秩序,一隻隻蟹,整齊地放在冰箱裏,單憑賣相,已可令人放心。有人說,現今的大閘蟹素質,比較從前的大大差了,因為用的飼料不對。這裏面的道理說不清楚,內中不免有流言,既有人在傳,也有人在吃;只不過,大閘蟹是「明星」,總會遭受到一些特殊的批評。老實說,病從口入,吃進肚中的東西,必須小心選擇和處理,大閘蟹亦不能例外。吃之前,須小心檢視,死蟹絕不能吃,再洗刷乾淨,蒸的時候放進一些紫蘇葉,這些程序都是免不了的。為什麼用紫蘇?《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以紫蘇為治食蟹中毒之方。

紫蘇含豐富礦物質,在中藥中,被視為有疏散風寒、理氣和中之功。日本人將紫蘇入饌,在刺身及天婦羅中都有用到它;紫蘇也是日本京都七味粉原料之一。以中醫的理論看,病邪(風、寒、濕、熱)傷人,一般都先出現表徵。《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在「邪氣輕淺」之時,可用「解表法」,使「邪」以肌表而出。解表的方劑之一,包括有「香蘇散」,能理氣解表、溫中行氣,主治外感風寒、內有氣滯、形寒身熱、頭痛無汗、胸脘痞悶、不思飲食;其中各成分,以紫蘇為主(君),輔以香附(臣)、陳皮(佐)、甘草(使)。

從西醫的角度看,「胸脘痞悶、不思飲食」是抑鬱病的徵狀。在日本,香蘇散這漢方(Kampo)本來已是用以抗抑鬱。上個月,日本北里大學學者報道,發現了香蘇散抗抑鬱的機制。腦組織有一個部分叫海馬迴(Hippocampus),其中的齒狀迴(Dentate Gyrus)負責分泌一個食欲素(Orexin)。一個人在抑鬱時,齒狀迴細胞分泌食欲素分量大大減少,也就茶飯不思了。香蘇散能抑制抑鬱對「食欲素細胞」的負面影響(Biol. Pharm. Bull, Vol.32, pp.1716-1722),憑的正是其中的紫蘇。

一組在日本大田原市國際醫療福祉大學的學者,發現紫蘇內一個叫「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的成分,也能產生寧神(Anxiolytic)的作用(Nihon Shinkei Seishin Yakurigaku Zasshi, Vol.28, pp.159-167)。原來,迷迭香酸可以促使齒狀迴的細胞增生(Biol. Pharm. Bull, Vol.31, pp.1376-1380);細胞多了就能分泌更多「腦衍生神經榮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簡稱BDNF(Chin. Med. J., Vol.122, pp.1564-1569)。BDNF對神經系統非常重要,在學習、記憶、邏輯思考、情緒方面,有一個關鍵性的作用。西醫用鋰(Lithium)來治療抑鬱,其中的道理,也是在於增加BDNF(Mol. Psychiatry, Vol.14, pp.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