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耳鳴

耳鳴證有虛實 依聲調、響度、持續性細分辨
【台灣新生報/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耳鳴如果沒治好,很可能有耳聾的風險存在。中醫師林文彬表示,耳鳴的病因複雜,歸納起來可分為虛、風、火、痰、瘀五個面向。腎陰虧,髓海不足,就可能會出現徵候,如兩耳鳴響,聲細而微且持續不休,頭暈健忘,腰膝痠軟,呈晝輕夜重的狀況,畏寒肢冷,夜尿頻多,大便稀溏,像這種情形為腎元虧虛,耳竅失於腎陽滋潤而導致耳鳴的症候。

林醫師指出,風溫毒邪侵襲,耳竅脈絡受損,如此就很可能導致耳鳴,如耳中如聞風聲,會感覺到耳中憋氣,有阻塞感,鼓膜輕度潮紅而內陷,耳鳴發作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像是鼻塞、發燒、頭痛、流鼻涕、舌尖紅、舌苔薄白,此為風熱或風寒外襲蒙蔽清竅症候。

肝鬱化火,肝火上擾清竅,也可能引起耳鳴,像是耳鳴如潮聲或如風雷,每於暴怒之後突發或加重,頭暈頭痛,口苦咽乾,焦躁易怒,目赤面紅,經常多夢,或有脅肋滿痛,大便秘結,舌質紅,苔薄黃,像這種情形為肝氣鬱結,或暴怒傷肝,肝火上擾清竅的證候。

脾運失去正常,導致聚濕生痰,痰鬱化火,當痰火上擾清竅時就可能發生耳鳴,如耳鳴如潮,呼吸如風作響,耳內閉塞,頭重如裹,胸悶痞塞,咳嗽痰多,色黃而黏,口中黏膩,大便黏而不暢,舌質紅,苔黃膩,像這種情形為痰火壅結水濕停聚,化火上擾清竅的證候。

脾氣虛,上氣不足者也可能引起耳鳴,思慮過度或勞倦後發作,腸胃脹氣,大便稀溏,四肢有無力感,舌苔薄膩,像這種情形為脾氣不升,耳竅失養,濁陰停聚的證候。

傳統中醫認為,耳鳴依其單調、響度、持續久暫之不同而症各異,所以特別要明辨虛實。林文彬表示,一般高亢者多虛,低沉者多實;聲細者多虛,鳴甚者多實;漸發者多虛,爆發者多實;久鳴者多虛,新鳴者多實;時經時重者多虛,持續不已者多實,以此分辨虛實。

林文彬指出,肝腎陰虛患者通常有耳鳴且鳴聲尖細,入夜可能加重,且聽力漸減,同時伴隨頭暈眼花,腰膝痠軟,舌紅少苔等症狀,治宜滋補肝腎,清降虛火,藥用石菖蒲、桑椹、黃精、熟地、淮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五味子、牛膝等藥材。

腎陰虧虛患者常有久病耳鳴且鳴聲細弱,入夜會比較明顯,同時也可能出現腰痛或腰膝痠軟乏力,臉色淡白,畏冷肢涼,婦女月事失調,小便清長,夜尿頻數或尿有餘瀝,舌質淡胖等症狀,治宜填精益腎,溫陽聰耳。藥用熟地、肉桂、菟絲子、補骨脂、當歸、川芎、白蒺藜、杜仲、白芷、石菖蒲等藥材。

肺脾氣虛者通常有耳鳴反復發作,逐年加重的情形發生,同時也可能伴隨倦怠乏力,面色不華,胃口差,容易感冒,舌質淡等症狀,治宜補益肺脾,升陽充耳,藥用葛根、蔓荊子、白芍、人蔘、升麻、石菖蒲、炙甘草等藥材,若兼有頭暈者,加天麻、白蒺藜等藥材。

心脾血虛者,患者常有耳鳴,每次在蹲位起立時經常突然加重,或感覺頭部、耳內空虛發涼感,或在勞動後加重,常伴隨面色萎黃,倦怠少力,失眠多夢,心悸不寧,心神恍惚,舌質淡等症狀,治宜補益心脾,養血安神。藥用黨蔘、當歸、遠志、白朮、茯苓、龍眼肉、酸棗仁、丹蔘、石菖蒲、葛根、炙甘草等藥材。

瘀血阻絡患者通常久病,全身或兼見其他虛證,治療其他證候效果甚微,患者有舌質黯或有瘀點、瘀斑等症狀,治宜化瘀通絡,開竅聰耳,藥用老蔥、生薑、赤芍、川芎、桃仁、紅花、紅棗、當歸、麝香、丹蔘、薑黃、葛根、石菖蒲等藥材。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從《大時代》看劣質中環價值

2011年5月23日

林天悟

從《大時代》看劣質中環價值

香港記者協會上周五舉行年度晚會,據說所有環節均搞得有聲有色,場內氣氛熱烈,絕對稱得上是圓滿結束。

今年大會主題是「記者的尊嚴」,當晚送給賓客的小禮品極盡心思,那是一樽貼上「我哋有樽鹽」(尊嚴普通話諧音)字樣的小鹽,物輕,但意義深遠。近年來,行家都說傳媒自我審查的情況加劇了,記者的工時長了,壓力大了,但傳媒老闆出手卻低了。過去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等高官都為記者的超低待遇發過聲,晚會上「疑似特首候選人」梁振英則賣口乖說記者時薪值280元,可惜他們不是傳媒老闆,未能為行家帶來實質幫助。

記者失尊嚴 言論失自由

今年傳媒從業員加薪幅度普遍低於通脹,當然也比不上公務員的薪酬調整,難怪不少行家選擇「跳船」投奔更有「前途/錢途」的工作了。晚會的歡樂時光過得特別快,小小的一樽鹽,似在提醒同業要繼續抵抗足以致命的審查核輻射,當記者失去尊嚴,傳媒自閹後還要閹人,言論自由將陷入最黑暗時期。

晚會的重頭戲是《頭條新聞》主持人曾志豪和前「新聞王子」柳俊江主持的棟篤笑,兩人當着「堆填區大報」的新任老總面前,「明寸」該報由民主價值轉向中環價值,引起場內行家極大共鳴,尤其是該報記者聽到有人代為發聲,歡呼不絕兼拍爛手掌。探子回報,指該老總「黑面」不語,事後與曾及柳交換名片,但木無表情兼不多說話。

曾志豪上周四在《信報》撰寫題為〈蘋果有蟲〉專欄文章,直指「蘋果最近味道變了」、「民主英雄(雖然只是被聲稱)突然變身中環英雄」,該篇文章在網絡上廣為流傳。有行家認為該文的作用猶如兩年前的「是旦男」事件,當時有市民不滿某電視台「河蟹」六四新聞及其他政治議題,趁着直播新聞時舉牌抗議,對該電視台形象造成極嚴重打擊,至今仍不時被翻舊賬。

對任何傳媒機構來說,「轉軚」都是極嚴重的指控,無論是左轉右還是右轉左,即等同出賣忠實擁躉,一旦「罪名成立」便很難翻身,往後就算加倍做好新聞,也會被揶揄「罵完先識補鑊」,昔日掌聲變成無盡嘲諷,對公信力造成損害。

近日聽到不少堆填區大報的記者和讀者指摘,該報的最大罪名是「民主鬥士投奔中環價值」。在討論對錯前,我們必須先釐訂何謂「中環價值」?追捧中環價值有錯嗎?

筆者的回答是:「全港所有傳媒骨子裏都在追捧中環價值,中環價值其實是香港穩定繁榮的基石、市民道德良心之所在,落力追捧並沒錯。」但是,中環價值實有優劣之別,良心傳媒要追捧的應是優質中環價值,但某些傳媒卻為劣質中環價值抬轎,理應受到千夫所指。

要認清中環價值的優劣,不用修讀甚麼高深課程,只要看一套劇集便能成為大師,那是1992年無綫播出的《大時代》。

文化學者常說要了解一個地區的精神面貌,最好是看當地的電視劇。《大時代》一直深受傳媒人歡迎,事隔近二十年仍經常聽到記者提及,劇中創造的「丁蟹效應」(Ding Hai Effect)至今仍為股民所懼,里昂證券更於2004年3月為此發表研究報告,令丁蟹(鄭少秋飾)揚威海外。

《大時代》以股市為主軸,那是中環價值的發酵場。故事從1973年說起,方進新(劉松仁)與陳萬賢(江毅飾)為打破由洋人壟斷的股票交易所,決意成立香港首家「華人證券交易會」,其時全城市民為股瘋狂,香港亦進入「魚翅撈飯」的虛幻繁榮期。

瘋狂炒股迷失理性判斷

方進新是交易會的副主席,他眼見股市瘋狂過熱,為了股民安全而為市況降溫,但主席陳萬賢卻是卑鄙貪財的老孤狸,只管盡收黑錢令身家暴漲,把股民視為肥肉,為保王國,打算踢方進新出局。

在《大時代》第二集裏,方進新看着狂飆的股市滿肚鬱結,他大力沽出一隻叫「世界天線」的股票,但股民卻盲目搶購,更扮專家說:「這是發明天線的公司,全世界電台都能收到,唔買就笨。」但真相卻是一間沒資產、沒業績的蚊型小舖,上市集資逾千萬元,大部分資金成了大鱷點心。

方進新最後成功把陳萬賢踢出局,卻被丁蟹先打傻再打死。但二十年後,其兒子方展博(劉青雲飾)再入股市,繼承父志打敗丁蟹家族。

方進新父子代表的正是優質中環價值,他在戲中說過:「我對股票的興趣大過對錢。」股票不等於錢嗎?中環的價值不就是拜金主義嗎?錯!方進新認為成立股票交易所是要幫助華人企業集資及健康發展,道德應置於賺錢之上,真正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過去香港不少白手興家的富豪,就是有着這種「方進新心態」,他們最討厭那些耍花招洗黑錢的黑心企業,賺錢之餘也為小商戶留下點活路,所以能贏得大眾的尊重。

近年社會出現仇富情緒,正因為有太多陳萬賢和丁蟹在橫行,他們劣質的中環價值令弱勢社群怨聲載道,負面情緒不斷蔓延。

劇中恩怨完結了,但中正邪中環價值仍在角力,我們都知道股市裏大部分投資者都是陳萬賢,但傳媒本質上應堅守社會良心陣地,所以注定只能站到方進新那方,若以「反映現實」為擋箭牌,「如實報道」拜金主義,等同幫助擊崩道德和公義,那樣的傳媒應受到譴責甚至唾棄。

2011年5月10日 星期二

何謂「天才」?

2011年5月7日

蘭開夏道

王迪詩


知道Peter Jackson要將The Hobbit拍成電影的時候,我興奮得馬上動手寫這篇文章。對於我這種懶惰的人,「馬上動手寫」並不尋常。一想到要拍成電影,小說裏那坐在火爐邊喝着熱湯的小矮人,又活生生的出現在我的腦海了。

要是你隨便在香港問十個人:J. R. R. Tolkien寫過哪部小說?我想大部分人都會答你The Lord of the Rings。當然,更大的可能是反問你:「這個J.什麼R.是誰?」Peter Jackson把The Lord of the Rings拍成了電影,叫好又叫座。但其實Tolkien在那之前寫了The Hobbit,由此發展成宏大的《魔戒三部曲》,我認為The Hobbit比《魔戒》還要好看呢。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曾經為了追看這本書而訛稱自己胃痛,這是一部很值得逃學的小說,緊張刺激卻又有許多溫暖人心的地方。我是魔幻小說迷,Ursula Le Guin、Philip Pullman等的作品我全都讀過,然而The Hobbit至今仍是我的最愛。

魔幻小說不是童話。童話都是bullshit,只告訴孩子白雪公主和白馬王子從此幸福快樂,沒告訴你婚後王子天天去滾,而白雪公主則變成肥婆奶奶。童話書的作用,等於電車男抱着的吹氣公仔,讓你從千瘡百孔的現實逃到完美的幻想世界。魔幻小說卻是另一回事,那並不只是寫給孩子看的,也是為大人而寫。魔幻小說從不隱瞞世界的真相,相反,故事裏的人物可以醜陋不堪,但在險惡之中卻又永存正義,這就有點意思了。

教人望穿秋水

「Hobbit」是小矮人。他們喜歡舒適的生活,若非必要是不會勞役自己的,這一點很合我的胃口。每次讀到他們家裏的微小布置,總覺得很有趣。有報道說電影The Hobbit最近已開拍了,製作成本為3億美元,拍攝地跟《魔戒》一樣同是風光如畫的新西蘭,預期第一集將於2012年底上映,2013年再推出第二集,真是教人望穿秋水啊。

Saoirse Ronan參與演出,她是我近來最喜愛的女演員。看見她,我就想起漫天紛飛的雪花,還有她說對白的語調,有種讓人很想聽下去的魅力。她曾在電影Atonement(《愛誘罪》)飾演一個十三歲作家,因為誣告姊姊的男友強暴少女而改寫了幾個人的命運。Ronan的演出為她帶來BAFTA(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金球獎和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是史上同時獲這等提名最年輕的演員,才十三歲!

Ronan後來在Peter Jackson執導的The Lovely Bones(《屍中罪》)飾演被謀害的十四歲少女,我最近又看了她主演的動作片Hanna(《殺神少女:漢娜》)。如果女大真會「十八變」,Saoirse Ronan簡直「三十六變」!Atonement那個滿臉雀斑的醜小鴨,竟在兩三年間長成一個大美人,而且她不單是美,那美之中更蘊含着一種獨特的氣質,既純潔善良卻又似乎深不可測,連氣質都這麼有「層次感」,是天生的演員。

除了Saoirse Ronan,荷里活還有不少天才小演員。當然不得不提Dakota Fanning。她年僅七歲就在I Am Sam飾演Sean Penn的女兒,跟患有身體和精神殘障的父親相依為命;十二歲時拖着那隻可愛小豬演出Charlotte's Web(《莎樂的神奇網網》);她還曾經拍過一部在香港取景的電影Push。她的妹妹Elle Fanning也是才華橫溢的童星,兩歲開始拍電影,八歲參演Babel,十二歲主演由Sofia Coppola執導的Somewhere。現在,Fanning姊妹已是荷里活當紅演員了。

思想成熟有主見

高安兄弟在電影True Grit,發掘了另一名天才小演員Hailee Steinfeld,講述一個女童為替父親報仇而不惜犧牲了一條手臂。Hailee Steinfeld不僅演得出色,穿衣還很有品味,我從未見過一個十四歲女孩能將Prada穿得如此好看。

這些孩子常常令我看得張口結舌,七八歲除了打機,究竟還懂什麼?她們卻一一在電影裏敏銳地捕捉了各種情感,並深刻地表達出來。八歲,怎樣教?一切都是與生俱來的,這就是所謂的「天才」,而且她們的思想都很早熟,主見很強,例如Dakota Fanning十二歲時主演電影Hounddog,輿論譴責她的父母竟容許女兒飾演一個被強暴的女童,Dakota Fanning這樣回應:「It's a movie, and it's called acting.」才十二歲,卻比任何人都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以上這幾個童星,十歲八歲的時候賺錢已多過investment banker,但她們不單只接拍賺大錢的商業電影,只要認為角色讓她們有所發揮,就連低成本的小眾電影也樂意接拍,這就是天才的風範。看着這些孩子演出,你會感受到她們真的很愛很愛演戲。

上一代的童星,最成功的要數Natalie Portman,十三歲演出Léon(《這個殺手不太冷》),二十九歲憑Black Swan贏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再上一代的例子則有Jodie Foster,1976年,當時十四歲的她在Taxi Driver飾演雛妓,鋒芒畢露。然而也不是所有童星都能順利過渡為成人演員的,好像紅極一時的Home Alone童星Macaulay Culkin,後來的星途就相當坎坷了。

演員不一定需要漂亮,但必須擁有一點光,令人忍不住追看下去的一點光。沒有光也可以當演員,宮女也需要有人來演。問題是,你只有宮女的條件卻拚命努力想演公主,是不可能的。有些事情勉強不來,例如演戲、寫作或演奏音樂。你可以憑着努力成為律師或會計師,但你不可能單靠努力成為出色的演員、演奏家或作家。我最怕那些很努力的人。

成功四大因素

有些人看着天才就無名火起──為什麼我不是天才?為什麼上天這麼不公平?全球也有幾十億女人在問「為什麼我不是王妃?為什麼上天如此不公平?」我想連天才和王妃自己,都無法解釋自己身上的恩寵。如果你問八歲時候的Dakota Fanning,為什麼你會懂得這樣演戲?她大概也答不上來吧。那只是上帝仙女撒花的玩意,剛巧撒到她身上而已。

看看Saoirse Ronan和Dakota Fanning演戲,或看看Hilary Hahn和Sarah Chang拉小提琴,你就會明白什麼是「天才」。真正的天才都有一個特點──她們不覺得自己是天才。她們在特定的領域鋒芒畢露,但在那領域之外是一個平凡人,是你和我會在餐廳、地鐵、超級市場碰見的普通人。所謂天才,都是輕描淡寫。有種人覺得自己很特別,很高級,兩眼噴火地喊着「我是藝術家!」為人類獻上只有他一個人看懂的作品,然後抱怨自己懷才不遇,觀眾水平太低不懂得欣賞我,自覺寂寞之中帶點淒美。十八歲這副樣子,是輕狂;二十八歲這副樣子,是幼稚;三十八歲這副樣子,要睇醫生。

從事與藝術有關的人,成功與否在於四個因素──天分、性格、運氣和後天努力。我認為天分佔40%,性格佔40%,運氣佔19%,後天努力佔1%。當然,也有人寫了一本書叫《1%的可能》,是否「值博」閣下可自行決定。我從前不信「性格決定命運」,出來工作以後不能不信。社會上確實有不少人明明擁有天賦才華,卻因為性格問題活得一塌糊塗,例如經常鑽牛角尖、極度介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負能量爆燈之類,最終可能未有什麼成就已燒炭bye bye。性格可以成就一個人,也可以摧毀一個人。所以我把性格放在跟天分同等的位置,各佔40%。

沒有天分的人只需要做一件事──wake up。世上有N種職業,為何偏要死心眼的往沒前途的地方鑽?

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有缺點的產品

2011年4月26日

康和健

顧小培


一位好朋友多年前發覺有癌,患處在喉嚨,馬上醫治,吃了不少苦頭,總算醫好了。早一陣子吃東西吞咽時,感到有一絲絲的痛楚。他心中有前科的陰影,所以趕快找醫生看,卻看不出什麼。醫生說應該不像是有復發的迹象,叫他不用擔心;但痛楚依舊,他耿耿於懷,仍不敢放棄追查,一心只恐怕是之前的癌細胞擴散了。

怎樣才能知道癌有沒有擴散?至今最準確的方法,是接受「正電子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簡稱PET)。用了它之所以能「看」到癌細胞,因為所有癌細胞都有一個特徵,來自所謂瓦氏效應(Warburg Effect)。這是一個由一位諾貝爾獎得獎者Otto Heinrich Warburg早在半世紀前發現的(Science, Vol.123, pp.309-314)。他察覺到癌細胞和正常細胞之間,有一個顯著的分別。正常的細胞有兩種方法從葡萄糖取得能量。首先解釋,為什麼細胞需要能量?這正如我們須進食,為的是要能做到生存中種種的活動。細胞是有生命的,不是閒着在那裏,要不停地生存生長;其中自須有能量的補給。細胞的構造中,有一種所謂分子通貨(Molecular unit of currency),我經常稱之為「生物電池」,此乃是一種叫「核苷酸」的東西,功能是在細胞內儲存能量,儲滿時叫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簡稱ATP)。上述的兩種「細胞生產能量」方法,第一種叫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乃是細胞在帶氧的環境中,藉「燃燒」葡萄糖而成的。這方法的效率甚高:從一個葡萄糖單位能生產出的能量,足以填滿三十八個細胞中的ATP。另一方面,縱是在缺氧的環境中,細胞仍可採用第二種方法去「餵」自己,這方法叫醣酵解(Glycolysis);只不過,醣酵解的機制頗「低能」,從一個葡萄糖單位,只能得到「餵飽」兩個ATP的分量。癌細胞為什麼要捨卻高效率的「氧化磷酸化」而選擇低能的「醣酵解」?它自有其苦衷。

試以一個工廠做譬喻。工廠中不停地造出產品,其中不可能百分百完美。工序中有「品質管制」的一環,有專人在檢視,碰到有缺點的出品,須將其丟棄,不可以用以「交貨」。人體中有數以千億計的細胞,內中間或有出錯,是十分平常的事。但身體中有多種監察機制,牢牢地看管着,防微杜漸。細胞的構造若是有出錯,不能讓它錯下去,否則這些「孬種」愈長愈大,就會成為癌,也就是形成腫瘤。腫瘤發展下去,會危及整個身體的存亡。我將會有多天談癌,這是第一篇。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蒙古,第一個經濟霸權國家

【前言】

本書作者崔龍植,以準確的經濟預測見稱,被已故的Shinkyu Yang博士(前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譽為「韓國的葛林斯潘」。他曾任韓國大統領職引受委員會行政官和國會政策研究委員(貸款普及),但從未忘記過自己是個經濟學者。

蒙古,第一個經濟霸權國家

西方經濟史學家們通常認為,歐洲經濟崛起始於大航海時代。在歐洲各國競相參與航海的過程中,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藥的發明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不過,這些都是東方世界發明的。實際上,直到15世紀,東方在經濟、科學和制度等方面都優於西方。在中世紀歐洲流傳最廣且被大量閱讀的書籍,是馬可.波羅(Marco Polo)的《馬可.波羅遊記》,書中充滿了對東方的讚譽之辭。當時西方對東方可謂羡慕不已,特別是蒙古帝國。

不幸的是,啟蒙時代的孟德斯鳩和伏爾泰等具代表性的思想家和作家,將蒙古帝國描繪成惡的化身,在歷史上留下誤解,但在之前的文藝復興時代,蒙古帝國絕對是備受推崇的。《馬可.波羅遊記》便是赤裸裸地表現當時歐洲對東方艷羨之情的代表性文學作品,甚至在13世紀末修建的佛朗西斯卡修道院中,許多聖畫人物也多為蒙古人。蒙古帝國不僅在經濟上獨步全球,在文化和科學方面也十分卓越,實現了輝煌的經濟盛況。可以說,蒙古帝國是史上掌握世界經濟霸權的第一國。

蒙古帝國雖然透過征服和掠奪得以建國,但真正支撐帝國的是發達的貿易。而支撐貿易的,是科學和文明的輝煌發展。從羅馬帝國的衰亡中我們可以看到,光靠征服與掠奪很難維繫整個帝國,因為具有征服和掠奪價值的地區會越來越小,帝國的經濟力量也會越加萎縮。蒙古帝國進行征服和掠奪的時期,比起羅馬帝國縮短了許多,而且其侷限性很快便暴露出來。蒙古帝國自從忽必烈成為大汗後,擺脫了征服和掠奪的習慣,致力於支持發展科學、文化以及擴大貿易的政策,因此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

提高科學家、技術人員和商人社會地位的結果,帶來了卓越的成績。蒙古帝國優待科學家、技術人員和商人,特別是商人的社會地位比其他任何一個時代或任何一個地區都要高。在資本主義落地生根之前,商人的地位在世上是微不足道的。不,商業本身被視為是農業的寄生蟲,被認為是不光彩、不道德的,甚至從商被視為侵蝕國家財富的致富行徑。因此,中世紀時期的亞洲和歐洲許多王朝常常都對商業活動多所限制。

可是蒙古帝國將商人的地位捧得比宗教職業都要高,當時,只有政府官吏的地位比商人高。而且還將中國社會最受尊崇的儒教學者降至第九位,只比乞丐高、但比妓女還低的位階。(註)如此提高商人的地位,商業活動自然就蓬勃發展起來,國際貿易也獲得了輝煌發展。由於遠距離貿易所獲得的利潤更為豐厚,蒙古帝國的經濟興盛了起來。事實上,蒙古帝國曾經統治幾乎整個東亞包括中國大陸在內,以及位於絲路中部幾乎全域的中亞、印度、中東,還有土耳其和巴爾幹半島以及俄國的中部,為世界貿易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過,這麼做並非指蒙古帝國忽略了當時的核心產業──農業。蒙古帝國不僅獎勵農業,設置改善農業的部門,而且還將帝國特定地區耕種的作物移植到其他地區,提高了生產效率。在蒙古帝國的統治下,農業的生產效率也獲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蒙古帝國的成長潛力和國際競爭力在諸多方面都十分突出。

不僅如此,在征戰中對獲勝產生關鍵性作用的科學與技術,在戰爭結束後也在政治和社會上受到重視。同時,在人才的任用方面也是不拘一格,不因出身階級或人種而差別對待。並且允許宗教自由。宗教歧視或壓迫對於歐洲的經濟衰落和經濟霸權的旁落起了相當大的作用,而蒙古全面開放宗教自由。

因此,蒙古帝國的科學技術獲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這也大大提高了蒙古帝國的成長潛力和國際競爭力。在這種成長潛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基礎上,蒙古帝國落實了經濟發展,最終掌控世界經濟霸權。在13世紀中葉,建立蒙古帝國的成吉思汗去世,其後裔分別繼承了元朝(中國大陸)、窩闊台汗國(蒙古草原)、察合台汗國(中亞)、伊兒汗國(波斯和土耳其)和欽察汗國(南俄羅斯)等,各國緊密合作,特別在貿易方面關係更為緊密。

不過,蒙古帝國的衰落與匯率政策、或是與國際競爭力和成長潛力的相關政策關係不大。它並非是因為經濟,而是因為經濟以外的原因而走向了衰落。蒙古帝國最後衰亡,雖然各國間爭端不斷以及皇帝大汗的頻繁更替(因生活放蕩導致壽命短暫)等政治因素很重要,但關鍵原因還是蒙古帝國處於成熟期時突然爆發的瘟疫。曾高達1.2億的中國人口幾乎縮減了一半,相當嚴重,而河北省的死亡人口甚至高達了90%。在中國猖獗一時的瘟疫,藉由蒙古帝國的貿易路線蔓延到了中東和歐洲,歐洲人口從7500萬人縮減至了5000萬人。當時連剛剛開始崛起的義大利城市國家也被推向崩潰的邊緣。

瘟疫藉由貿易路線蔓延的事實一傳開,當然國際貿易也出現了萎縮。不僅是與他國的交易,連蒙古帝國內的交易都被禁止了。瘟疫猖獗使得支撐蒙古這個強大帝國的貿易崩潰,蒙古帝國的中樞,即中國的元朝,很快就覆滅了。儘管蒙古帝國是最早掌控世界經濟霸權的國家,但沒有被囊括在跟匯率政策這個話題有關的原因就在這裡。不過,蒙古帝國喚醒了沉睡在黑暗時代的歐洲,是毋庸置疑的。

註:韋瑟福德,《成吉思汗,驚醒了沉睡的歐洲》(2005)。

(本文轉載自崔龍植新書《誰能打贏匯率戰爭》,中文版由漫遊者文化出版)

2011年4月7日 星期四

好胃口

2011年4月7日

康和健

顧小培

什麼是「快樂」?我的看法,一言以蔽之,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得到了,那種感覺就是快樂。所以,快樂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以一位窮人來說,在寒冷的冬天能處於暖和的房子中喝一碗熱騰騰的白粥,已能帶來快樂;富人不愁溫飽,非得吃烹調精美的山珍海錯不為功。在「追求」與「得到」這過程的模式中,還有三個層面。最高的層面,是能得到的比較自己追求的更多或更好,這是「喜出望外」;其次是成功取得想要的東西,這是「願望成真」;第三是消極的,自己覺得現況很滿意,只求能保有自己想保有的東西,「不至於樂極生悲」,也就感到快樂了。在這三個層面中,尚有其他不同因素,可增加(或減少)快樂的程度;這些因素乃是附從於主要的「快樂感覺」,但其中也有(相對)主觀的成分。例如,對某些人,在某些情況中,「不勞而獲」可以令喜上加喜;但在另一些人於另一些情況中,爭取的過程愈艱辛,帶來的喜悅和滿足感愈高。前者例如賭博,投注在一匹馬身上,希望能贏錢,結果牠跑第一,不須付出勞力,轉瞬間獲利數倍。後者例如跑馬拉松,耗盡體力,吃了不少苦頭,終於掄元。另一方面,聰明人理解到快樂是相對的,因此,大可以調校之。第一個方法是將自己的欲望降低。例如一向住大屋、駕名車、上一流館子進食的,改變生活水準,樂於居於小房子、乘巴士、光顧茶餐廳,自是較容易得到滿足,從而達到快樂之境,正如陶淵明,「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第二個方法是移磡就船,將「現況」視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也就是從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找樂趣。顏回就做到了,「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第三個方法,是改弦易轍,從追求「甲」(辛苦,而所得者沒什麼用),改為追求「乙」(較容易,兼且有意義),例如比爾蓋茨:從微軟的領導層走下來,改為全職做慈善工作,好好花掉巨額財富。早幾個星期前看到一則新聞,某上市公司去年業績大好,董事會通過派高息,其中一位大股東,所得股息近十億元。我對此報導的反應不是羨慕,更不是嫉妒,而是十分同情富翁。試想想,單單股息已有十億,其股票的價值更不得了;若已擁有這麼多財富,再多十億不算什麼,不會帶來多大驚喜,更可能會是無動於衷,因為花不到,取得也是白取。正如法國人說Bon appetit,祝願「好胃口」,因為吃的快樂也是相對的,要吃得愜意,首要條件是吃的哪個人有「好胃口」;富翁多賺十億元,那又怎樣?

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他再來的日子

2011年4月2日

八十後論壇

沈頌怡(美國)


沈頌怡(美國)旅美研究生

談論世界末日之前,請容我分享一個神話故事。

公元974年,一個天賦異稟的傳奇孩子出生了。他的父親原是統領部落的貴族,卻早在孩子出生以前已被篡位的皇弟所殺。母親身懷六甲逃難出走,卻不幸死於難產。母親臨終時透露,胎兒其實是她所嚥下的碧藍翠玉所生。寶石所生的孩子,日後必非同凡響。落難的孩子在公公婆婆的撫養下成長。他生得一頭金髮,一身白皙皮膚,果然天生聰穎,善良又勇敢。原來,這孩子是神靈託世。他的名字Quetzalcoatl 解作「長羽毛的大蛇」,象徵天與地之間的和諧和平衡。

危言聳聽言之鑿鑿

長成後的Quetzalcoatl回到王國的權力中心,手刃暴君皇叔,為枉死的父親報仇,打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中。他成為了一個人人愛戴的明君,施行了不少德政,其中包括廢除生人祭祀,再也不把活人丟進火裏燒。此舉卻引起了一眾祭司的不滿。祭司們聯同邪惡的眾神,使計把Quetzalcoatl灌醉,然後把一個女孩子推進他的房間裏。迷醉間破了色戒的Quetzalcoatl懊悔非常,自我放逐到東面的無人之境。乘着活蛇所列成的木筏遠去的Quetzalcoatl,臨行前承諾他的子民,終有一天他會回到自己的國家重掌大權。

後世解讀馬雅文獻密碼,推算出Quetzalcoatl再來的日子,將會是2012年12月21日。

馬雅人相信,半人半神半蛇半鳥的Quetzalcoatl的再來,將會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屆時,天與地的平衡會得到調整,世界秩序大整頓,人類也將為剝削大自然而得到報應。在一個理性至上的社會,我們對這類外族神話故事通常一笑置之。Quetzalcoatl根本就是中美洲的黃帝夏禹和關公天后,傳說家傳戶曉,其真確性卻有待考究。但在天災人禍不斷的今天,加上傳媒和荷里活加油添醋,「2012年是世界末日」的危言聳聽,倒也言之鑿鑿。

出得嚟行遲早要還

且不論馬雅文化曾否駕馭你我不能參透的預言智慧,馬雅神話中根本沒有預言世界末日,反倒是承諾一個更公義美好的新世界。我們還要害怕嗎?當然要,怕的還要更多。數數我們年中消費了多少浪費了多少,算算資本主義的貪婪和殘酷把多少不幸的靈魂踢進了人間煉獄,單是想想已覺心寒。大自然和第三世界為養尊處優的我們所負上的傷痕,大家心照吧。「出得嚟行,遲早要還」,多麼的瀟灑豁達。問題是,我們背負的債,賠上十條命也清還不了。

Quetzalcoatl沒有一去不返,他早在五百年前就回來過一遍。時為1512年,西班牙大將軍Hernan Cortes登陸中美洲。人們看他金髮白皮膚,以為Quetzalcoatl回來了。這個霸道的神靈,摧毀了當時的亞茲特克(Aztec)皇朝,銷毀了無數珍貴的馬雅和亞茲特克文獻和文物。中美洲就此納入了歐洲的殖民版圖,四百多年裏不斷受壓榨擺布。要是2012年Quetzalcoatl當真再次大駕光臨,這次又會為甚麼人帶來怎麼樣的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