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新聞界約見特首,要保障新聞自由。
但是如果自己先放棄了一點自由,譬如,譯名「一國兩制」的文字自由,那麼閣下還配不配享有更高層次的新聞自由呢,譬如,你放棄了「維珍尼亞」,改稱「弗吉尼亞」?噢,這是一個極之有趣的哲學問題。
香港的譯名,幾十年來,跟鄰近地區絕不「保持一致」,因為香港人以粵籍為主,兼有嶺南的文化遺風,譬如,荷里活以前一個明星 Audrey Hepburn,香港人稱「柯德莉夏萍」,與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奧黛麗赫本」,是兩回事。
柯德莉夏萍的電影,香港的譯名,早成經典:譬如 Breakfast at Tiffany's,我們香港人,都知道是「珠光寶氣」;他們大陸人,自毛澤東死後,「開放」了一點點,直譯為「迪凡尼的早餐」。 Roman Holiday,我們香港人叫「金枝玉葉」,他們北京上海人,叫「羅馬假日」。 Two for the Road,我們香港,譯為「麗人行」,他們大陸的地下翻版,至今還把柯德莉夏萍這齣戲,稱為「兩個人在路上」。還有一齣叫 They All Laughed,我們前殖民地香港,官方譯名「皆大歡喜」,他們大陸,叫「他們都笑了」,或者「哄堂大笑」。
現在看看:我們香港的譯名,為什麼不必跟他們「大一統」呢?因為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化人,不必經過什麼革命,嶺南餘緒,有詩詞修養,譯名含蓄一些,這幾齣戲的名字,像柯德莉夏萍身上的幾襲衣服,與她的樣貌、氣質、品味,都很合襯。
從「珠光寶氣」到「麗人行」,這幾齣戲名的譯者,看得出來,是這位大明星的傾慕者之一。有心思,有想像,有品味,這一系列的中文翻譯,是四周圍的劣貨裏的精品。
那時候的香港,是有點性格的。有性格的人,才配擁有自由;事無大小都要向權力靠攏的人,而且當靠攏成為潛意識的行為,認為凡事都須「規範」,而且「規範」是一種「方便」,免於「混淆」,那麼我認為,香港的新聞業,應該與「一國」的「人民日報」和中央新聞台「規範」,早點統一,早點避免混淆。
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不須自由
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中 東 烤 肉 原 味 不 膩
中 東 烤 肉 原 味 不 膩 | |||||
最近經過尖沙嘴,發現海旁豎立了一個埃及太陽神雕像,入夜時散發出迷人氣氛。神像位處之地,原來是新開業的中東餐廳RA Restaurant。餐廳老闆是埃及人,在中環開設酒吧,他一直想將地道中東菜帶來香港,在尖沙嘴覓得鋪位後,便請來曾在開羅五星級酒店Sheraton和Fairmont工作十多年的大廚Maged Makram坐鎮。RA這店名,原來是埃及神話太陽神的名字,因此店內裝潢極富地道色彩,太陽神像、牆身裝飾、雕上傳統圖
由於埃及人愛吃油膩菜式,老闆便跟大廚稍為改良菜式味道,以迎合香港人愛健康的口味。餐廳供應的埃及菜式,以烤燉肉類為主,而中東多是回教國家,所以店內不供應豬肉。大廚擅用香料入饌,玉桂、黃薑粉、辣椒粉和番紅花等均由開羅入口,推介這裏的Tagine菜式,Tagine亦是摩洛哥獨有煮食器具,以慢火燉煮食材,鮮味盡出,製作極花工夫。如一道羊肉Tagine,羊架加入多種香料燴煮,軟腍入味;魚肉Tagine則用上傳統醬汁Saydya同煮,酸甜微辛,帶點檸檬果香,伴飯或餅食皆宜。必吃的還有燒烤美食,以羊肉為主,羊架簡單灑上鹽烤熟,原汁原味品嘗,非常滋味。香口的烤羊肉條Kofta,將半肥瘦羊肉攪碎,加入洋、香料、黑椒搓成條形烤香,做法地道。肉類燒烤時需距離炭火十至十五厘米,才能保留肉汁,伴碟的中東飯,有番紅花味、刁草味及原味,跟肉類非常匹配。 Cafe小店格局的中東餐廳TAVA,位處西餐、酒吧林立的魚涌太古城附近,裝潢地道,以淺啡色為主調,開放式廚房裝設了傳統的烤爐。小店的老闆Yavuz及大廚Ceyda均是土耳其人,餐廳供應傳統土耳其菜,大部分食材如香料、麵粉、酒、茶葉、乾果等由中東入口,土耳其菜不可缺少的芝士及乳酪,均是自家製作,如當地極流行的飲品Ayron,就用上傳統乳酪加入全脂牛奶,發酵兩天而成,味道帶鹹,別具風味。每張桌子備有辣味、原味及蒜味三款乳酪醬,用來配燒烤美食,酸香滋味。 小店主打牛、羊、雞等燒烤肉類,因土耳其人信奉回教,所有肉類都要合乎伊斯蘭教的Halal屠宰準則。老闆推介烤羊肉粒,以香料醃一晚烤香,羶味盡消,肉汁豐富,味道濃郁。小記最欣賞這裏小食甜品,如一道小吃春卷,以春卷皮包土耳其芝士炸香,淡鹹中帶點奶香,外脆內軟。傳統的羊肉番茄薄餅,既有番茄酸甜,又有肉香,自家製餅底極為香脆。喜歡吃甜的,可點香脆酥皮焗開心果或土耳其布甸,再配一杯蘋果乾及土國紅茶沖成的蘋果茶,即成一頓可口High Tea。 2011-08-17 |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為什麼他們拒絕相信真相?
2011年8月13日
人類費最大的力氣,冒最大的危險去追求的是什麼?愛情、自由抑或財富?通通不是,是真相。警方要查出真相,記者要報道真相,科學家要發現有關宇宙和世界如何運作的客觀、觀察得到,甚至可以證明的真相。藝術家要呈現的,則是人類生存處境與生命本質的實相。溫州動車相撞事故的遇難者家屬,最大的訴求也是「還我真相」。
在新約約翰福音第八章,耶穌對追隨他的猶太人說:「你們若遵守我的道,就是我忠實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而真理必叫你們得到自由。」在今天這個日趨世俗化和理性主義抬頭的社會,「真理」一詞已經被「真相」所取代;而「真相必叫你們得到自由」(The truth will set you free)這句話,亦被普遍接受為生活法則(law of life),其顛撲不破與不辯自明,恍如雨從天降和太陽從東邊升起這些自然定律一樣。
呈現人性陰暗?
可是看清一點、想深一層,不難發現世人對真相的追求與堅持,只是口惠而實不至的假殷勤(lip service)。在關鍵時刻,我們往往寧取救命的謊言(the saving lie)而不忍面對血肉模糊的真相(the brutal truth)。人類這種欺騙自己的能耐,大儒和智者瞭然於心。詩人艾略特(T.S. Eliot)講到明,人承受現實的能力有限(Mankind cannot bear very much reality)。在「小說大師」亨利.詹斯(Henry James)的傑作《鴿子的翅膀》(The Wings of the Dove),女主角Kate設愛情騙局引富家女上釣,她的男朋友Merton飽受良心譴責。Kate 不耐煩地告訴Merton:「她要的不是真相,她要的是你。」(She doesn't want the truth. She wants you.)
真相呈現的,常常是人性陰暗的一面,以及權力的運作及其後果。它不僅讓我們看到壓迫與剝削、無能與腐敗,更令我們質疑甚至憎恨製造壓迫與剝削、包庇無能與腐敗的制度、決策與當權者。在這個意義上,真相挑戰建制、顛覆現狀;而擁有權力的人與既得利益者千方百計要掩蓋真相,也就不難理解了。
鴕鳥心態作祟?
假象與真相的角力每天都在我們的身邊發生,我們更不時參與其中。隨便打開報紙,真相被噴霧、塗改、加工和扭曲的新聞觸目皆是:美國政府債台高築卻堅信只要不停印銀紙就可解決問題;港交所網頁被黑客入侵,導致七隻股票停牌,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的回應是「這就是黑客要做的事情」;亞視將陳年舊騷重播又重播,卻將節目美其名為《邁向55周年經典回味》;病態賭徒輸晒成副身家,卻埋怨自己的運氣不濟。
以上所舉例子的嚴重性不可相提並論,但當事人否認事實(in denial)的心態則一。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in denial」是一種拒絕承認現實、拒絕相信真相的心理狀態。美國政府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一貫態度,固然是人類這種防禦機制的不斷運作;曾俊華、亞視管理層與病態賭徒的鴕鳥心態其實又何嘗不是?
缺乏自省的社會注定無法升呢
2011年8月13日
缺乏自省的社會注定無法升呢
古希臘人深信,缺乏省思的生活沒有意義(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同樣道理,一個逃避現實、缺乏自省能力的社會(an unexamined society)注定無法成為一個能夠從錯誤中汲取教訓的學習型社會(a learning society)。倘若真相可以叫我們得到自由,那是因為只有在乎和掌握真相——知道和承認究竟真的發生了什麼事(what really happened)——我們才可以從不斷摸索的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嘗試錯誤法(trial and error)本來就是人類解困釋疑(problem-solving)的最有效途徑。當政府的政策證實無效,甚至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理性的執政者會承認政策建基於錯誤的假設或在實施時犯錯;並重新考慮他們的假設和政策的推行,繼而作出修改。這是從維特根思坦(Ludwig Wittgenstein) 到波普爾(Karl Popper)到紀登斯(Anthony Giddens),哲學家和社會學家倡導的理性主義。
影響理性判斷
的確,沒有審視現實的能力(reality check),就沒有理性判斷的基礎。我們於生活中所處的位置,在若干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思維模式和思維習慣。如果我們把自己想像成凡事都逆來順受和無能為力的失敗者,便自然會在潛意識裏把自己與困頓、貧乏的環境連結起來。這些影響思維、判斷和自我形象的「心智物質」(mind stuff)會形成習慣,與我們形影不離。
如果我們將假象與真相、謊言與事實混淆甚至等同起來,久而久之,我們將會活在一個信假為真的世界(a world of make-believe)而不自知。在這個世界,理性思維(rational thinking)在判斷和決策過程中的重要性,會逐漸被願望式思維(wishful thinking)所取代。長遠來說,這種思考方式會變成一種對問題視若無睹的慣性思維(intellectual inertia)。不要奢望以這種慣性思維行事、制訂和推展政策的人可以解決問題,因為他們早已成為問題的一部分。
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
IPO的生與死
2011年7月30日
又收不到律師費。白做。
上司Eric整個上午都神經兮兮,一早回到辦公室即鬆開領帶,滿頭大汗。他平日最喜歡出來周圍八卦吹水,今天卻一直把自己關在房裏。最離奇的是,秘書放在他桌上的那片blueberry cheese cake,他居然一口也沒有吃過(Please,請不要問我為何一個嚴重超重的人仍會每天吃cheese cake做早餐,我拒絕評論這種自我毀滅的行為)。整個上午,Eric只不停的講電話,一時對着電話陰聲細氣(想必是在乞求客人付律師費);一時對着電話咆哮(大概是在欺負比他「弱小」的人來發洩吧);有時候則望着窗外的浮雲發呆,似乎受了相當大的打擊。
So you see,「追數不遂」和「追求不遂」給男人帶來的創傷,其實不相伯仲。不,到了Eric這種三十歲末期的階段,金錢要比女人重要得多。「追女仔」不過是青春期小男生的玩意,這個遊戲之所以令小男孩患得患失,是因為他們還未參透出一個道理──女人是不用追的。只要有錢,女人便會自動飛撲過來。何止不用去追,就是趕她們也不願意走。
「成熟」與「幼稚」之間
說起來,Eric在我們律師行升做合夥人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老練之中帶點青澀,穩重之中又帶點戇居,正是徘徊於「成熟」與「幼稚」之間的尷尬期。然而,Eric這段不長不短的合夥人資歷,已足夠讓他坐上equity partner的位置,亦即是擁有股份的合夥人。另有一種合夥人稱為salaried partner,其實不過是掛名扮老細而已,收入並不特別高,責任倒是多了一大堆。這種吃力不討好的職位之所以仍然有人肯做,除了因為掛名扮老細總勝於連扮都未扮過,也因為部分salaried partner在若干年後有機會升做equity partner,算是能對自己的將來有少許期盼,這樣做人就有了奮鬥的目標,對律師來說已是相當不錯的人生了,what else do you expect?
儘管身為equity partner的Eric表面風光,但要跑數的時候,心裏其實也很慌。公司每年給他一塊錢,他最少要幫公司賺回四塊錢。以他在我們律師樓的地位,一年的收入大概7、8百萬元吧,那即意味着他最少要幫公司賺回3千多萬元。雖然3千萬在今時今日已不算什麼,但我們現在說的是港幣,而不是冥通銀行的鈔票。市況暢旺的時候當然可以順利過關,但在市場陰雲密布的時候,要跑3千萬談何容易?跑數失敗的話則隨時可能被踢出局,更莫說總部無時無刻都在向你施壓。
聽聞Eric最近接連被幾個客戶拖延律師費,我們都密切注意他的精神狀態,準備一有什麼風吹草動馬上閃去安全的地方,免得殃及池魚。
「辛苦你了,Eric,你先休息一下吧!」我從Eric的門縫聽到客人在speakerphone這樣對他說。現在讓我來翻譯一下:「辛苦你了」即是「現在沒你的事了」。至於「你先休息一下」即是叫你「早唞」,這單IPO要擱下來了,律師費將來得閒出來飲茶再慢慢計,如果本大爺有心情跟你飲茶的話。做人最好還是學懂去聽潛台詞,否則人家想你「早唞」,你卻戇居居勇往直前,借用前特首董建華的名言,就是為老闆「添煩添亂」。
如火如荼是假象
話又說回來,這些IPO一直進行得如火如荼,我們一班律師還在一個月內被扔到上海六次,何以突然在中途煞住「休息一下」呢?因為所謂「如火如荼」其實只是一個假象而已。上市這種玩意,可以形容為「建立偉大企業王國的高端商業行為」,但說穿了其實只為兩個字──籌旗。而這單IPO須擱置的理由很簡單,因這隻股票根本不會有人買!
一般來說,bankers會在公司進行正式招股前陪同公司管理層到處做road show,在兩星期內環遊世界,不斷與各地投資者見面,向他們推介這家公司的股票,這個動作稱為「book-building」。新加坡、倫敦、法蘭克福……最後可能在紐約結束。有些超大型的IPO甚至會兵分幾路去進行路演,為了方便也為了排場,有時還會租用私人飛機。
做完road show,bankers就會問投資者打算買多少,亦即叫投資者「落飛」,所以book-building廣東話叫「圍飛」,並不是搭飛機「周圍飛」的意思。如果投資者反應熱烈,就會有人在報紙放風超額認購。但若然圍飛不足,又或突然有什麼冬瓜豆腐出現「抽飛潮」,這間公司便無法如期上市了,也就是律師「休息一下」的時候。
你也許會問:上市不是有承銷商包底嗎?用不着擔心賣不出去呀!如果你真的以為包銷商會包底,就等如相信香港終會一人一票普選特首,簡直「天真及傻」。
I bank要甩身有成千上萬個合法的理由,就等如男人要撇掉一個女人的時候,也能隨便數出一千幾百個教人無可辯駁的原因。
有時候,bankers明知以眼前的市況,某些項目根本無法如期上市,他們也會硬做,一手執起狼牙棒,大力鞭策律師、會計師等趕命似的去做,好讓他們能向客戶交代,到時無法上市就賴天賴地賴恐怖襲擊。再說,bankers其實於同一時間處理多個項目,一棵樹倒了還有整個森林,於是他們總是力推,心存僥幸博市場突然出現戲劇性反彈,趁勢把新股一推,就能利用短暫的窗口賺取暴利,而這種短暫的戲劇性反彈以往確曾出現過。當然,曇花一現的股票比比皆是,他們在漆黑裏閃一閃又重歸寂靜,剎那光輝並不代表永恆,但那閃一閃就已經賺大錢了。
是律師的錯嗎?
說到這裏,我相信大家心裏都會有個疑問──因為沒有人買這隻股票而須要擱置上市計劃,是律師的錯嗎?沒有人買你的東西關律師鬼事?你想娶老婆,找裁縫做了禮服和婚紗,然後那個女的不肯嫁給你,裁縫有罪嗎?你就可以一毛錢也不付裁縫嗎?真要怪誰的話,都應該怪那個拿大葵扇的阿嬸,是她拍心口說「包生仔」的,如今新娘子卻不肯上花轎呢。當然,那個男人也應該照照鏡,反省一下自己為何不受女性歡迎。
「上市計劃要擱下來」成了客人拖欠律師費的藉口。這時我又從門縫裏聽到客人在speakerphone對Eric說:「我們公司一定會捲土重來!」卻不知要「捲」到什麼時候。這副「I will be back!」的姿勢也未免顯得太卡通了吧。
當我聽得入神,Eric竟突然從房裏衝出來!我嚇了一跳,以為他壓力太大要爆炸了,誰不知他一邊用紙巾擦着額角的汗,一邊向我擠出微笑,而那笑容因為太虛假而看來非常核突,他說:「Daisy,你馬上去找Stella,我們今晚一起去請鄧總吃飯!我們平日沒什麼機會跟客戶溝通,現在應該聯誼聯誼……」
Obviously,鄧總就是其中一個拖欠律師費的渾蛋。Eric這蠢才以為找兩個女律師陪客吃頓晚飯,人家就會清還律師費了,世上還有沒有人天真到這個地步?說是請人吃飯,其實是請人吃冰淇淋!我當場拒絕。但我Daisy做人很有義氣,不會讓Eric默默死去而袖手旁觀,所以我幫他約了Stella。
看見Eric這副樣子,我才不稀罕做合夥人呢!即使專業的「大耳窿」,接二連三地追數不遂也會帶來不少精神壓力。換了是我,最少須要買十個八個手袋才能撫平心靈的傷口啊。
溫柔成就愛情中的強
2011年8月6日
愛情贏家思維:愛情之中,真正的強勢是「示之以柔」。
某心理學家日前用Peter Pan Syndrome理論,指港男對承擔家庭責任持逃避態度,致使女性催婚甚至「逆求婚」現象愈加普遍。身邊男性友人們都對這番見解頗不以為然,他們認為癥結並非港男是否如Peter Pan般不願變成熟強勢,而是香港女子實在已強勢過了頭,其中一個講得更誇張:「父系社會就快向母系社會轉型」。
傳統意義上的男強女弱已不再適用於當下,但當女性習慣與男性一起在社會中搏殺之後,愈來愈多男性卻不能自已地懷念起傳統價值中女性的溫柔品質。這也難怪港男無法停止抱怨港女欠缺柔情。
「示之以柔;示之以弱」
強勢本身毫無問題。男女性別分工在現代社會中已被均攤,女性過於柔弱顯然行不通。但將人情世故中的強,帶進私密的愛情關係中,則非常不智。職業女性為擁有主體性與獨立性,時時爭鋒寸步不讓,更最怕示弱,因而潛意識裏會排斥對男性言聽計從、小鳥依人的溫順形象,認為那意味着喪失自我。但事實上,傳統價值對女性柔情似水的性別形象期許,並不只標籤化了女性的「柔弱」,也承載了人們心目中對女性之美的廣義認同─溫柔、包容、細密與體諒,被視為女人生命情調的一部分。這其實出於人追求美的本能,而不該被狹義理解為對女性的物化和不尊重。
但對男女平等追求得接近病態的香港女子,卻往往步入一種理解誤區,認為在男女關係中,順從遷就退讓便無晒自我,衝突口角時更決計唔認低威、無論如何要男友先妥協來哄,如此反反覆覆,吵過鬧過你死我活過,末了眼望眼,感情已漸趨淡去。香港女性在意如何做揚眉女子,太過「要強」,卻忽略了要在愛情中爭鋒,便只能迂迴,只能以柔克剛。惟有溫柔的熱度,能對抗男女關係不盡人意的涼薄,這其實是種策略。
《淮南子.兵略訓》有言:「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剛;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強。」情場既然形如戰場,你的強便更該埋在骨子裏,不輕易示人。真正的強勢,是「若水之無創」的斂淡,它不因沒被隨時拿出來鬥勇而削弱。「強」之於愛情,不是誓死爭上風、決出你錯我對,而是春風化雨先去以寬厚情懷包容,再從長計議轉化與改變。
滴水穿石,足以瓦解不朽。看似柔弱無骨的情意,其實是最強悍可怕的力量。因而,善用柔情不但是人格魅力,更是異常強大的心靈武器。男女關係瞬息萬變,輸與贏、勝與負,不在於此刻誰看起來更為強勢,而在於誰更為一貫,更善於忍耐,更能在溫柔中熬釀出清醒。要強的香港女子們,不妨記取《海邊的卡夫卡》中那種「能夠靜靜忍耐下去的強」。那恰恰正是能成就一段愛情的「強」。
我們對溫柔的理解,如能更進一步,便會發現其中的豐沛。它基於一種人性之美,因而並不僅限於女性擁有。真正懂得溫柔珍視溫柔的男性,不但不會欠缺男子氣概與剛毅理性,還更能以淑世寬厚滋潤周遭的人與事。既有體諒芸芸眾生之心,自然也更解愛情之柔。
廣義的溫柔是淑世
正如前蘇聯作家帕斯捷爾納克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經典作品《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中所描寫的傳奇之愛,十月革命的暴烈時局下,男女主角卻在愛情中達成了最溫柔共識。Zhivago深愛自己所生長的土地,卻又堅守着對抗虛偽世道的信念,而他的愛人、他的溫柔之音Lara,則和他一樣理解「愛情誠可貴,自由價更高」。故而,他對她的愛是寧願放棄她,而她對他的愛,是懂得他一定不會為她離開祖國。這段情之所以完美,在於彼此的相知已深厚到寧願捨棄愛情本身,也要尊重對方的生命價值。
廣義的柔情,不是媚世,而是不卑不亢的淑世。如果能以這種心境去體會溫柔,便會明白它其實是多麼強勢、勇敢、毫不退讓、理性且果斷的力量。而真正睿智的男性,所欣賞的溫柔女子,也一定不是嬌嗲膚淺的可愛討巧,而是堅強、獨立、擁抱善念、愛己愛人之美。
就像李敖的前妻胡因夢,後生之時固然美貌,但生命真正洗練出淑世柔美的歲月,卻是因緣寂滅,獨自生活、從事身心靈研究與翻譯工作之後。告別婚姻歲月的她,開始專注於探索心靈能量,並成為將Krishnamurti(生於印度,20世紀卓越的無國界心靈導師)心靈治療思想帶到台灣的第一人。當她身邊不再有任何一位愛人相伴時,她卻在以自己的方式去愛整個世界,關照更多需求被愛的人們。一次次男女之情的試煉,反而令她更能領會Krishnamurti所講的「愛是一種祝福而不是快樂」。愛上人世,她因而成為強者。
因而,學會溫柔之強勢與持久,不只能成為愛情贏家,更會在人生博弈中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