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8日 星期日

香港狙魚族 一手好絲解千愁

2011年9月19日

劉妙賢 品味人生

只怪姜太公釣魚的形象深入民心,使「白鬚公」、「釣魚」、「悶」劃上等號,若非跟來哥、鬼爺出海,以手絲派方式釣大魚,也不知一條小小漁絲帶來如此大樂趣。

釣魚用具本來已不便宜,加上租船出海費用昂貴,可謂是高級娛樂之一。雖則如此,繁忙中產一族閒時乘着小船出海垂釣,欣賞山山水水、享受涼風送爽,時而靜思待魚上釣,時而動腦與魚搏鬥,加上有漁穫作為美食,什麼樣的都市煩惱也可拋諸腦後。

這天跟攝影師來到深井,看着眼前兩位玩了釣魚數十年的發燒友來哥、鬼爺,還有不遠處的小船與一袋漁具,問他們釣魚樂趣為何,卻又答不出所以來,但一試才知有些東西真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小船一眼看清,不計船家可另坐三人,當中設有雪櫃一個,用來冰鮮剛斷氣的漁穫,來哥笑說︰「夏天時會自己帶多個雪櫃,冷藏飲品。」無錯,曝曬一整天確實需要凍飲解暑。雖說男子漢大丈夫不怕日曬雨淋,不過烈日當空,加上水面反光,很容易曬傷的,而小船上方那一幅帆布作用聊勝於無,「釣魚最緊要防曬,長袖長褲,寬邊帽加圍巾,全身包實不見光最好。」看着架上墨鏡兼一身布包的二人,只能說即使面前坐着的是MJ,恐怕也認不出。

出海租船費昂貴

釣魚大致分為兩派,漁竿和手絲,坐上小船的自然是手絲派,記者見用具簡單,線軸、魚鈎等,鬼爺話︰「工具須平,租船貴嘛。」現時出海垂釣一日,以朝八晚五計,本地約為千多元,大陸則為3千多至5千元不等,至於出到大海則要6千元。不過有錢租之餘,也要有相熟船家才成事,「載人去釣魚的船家,不會停在碼頭等人,要識門路才行。」相熟船家肯載之餘,也會提供漁餌,要知道漁餌要活生生用水養着,自備確實麻煩。

來哥表示本地釣魚最美的地方是機場對開的沙洲,平日也會去東涌橋底、青衣橋底附近釣「魚仔」,原來在老手眼中,一至三斤的貨色只是細魚。查實地方不是重點,正如來哥話愛釣魚者會隨着魚走,「無話鍾意什麼地方,總之邊度有魚就去邊度,最怕無魚。」當然水面上的風景也會欣賞,只不要放下漁絲後才會有心思抬頭四望。查實有魚之外,也要留意天氣,風浪大達四級以上就不能出海。

釣魚活像追女仔

老實說,三人在船上並不會順理成章變成一個墟,寧靜的才是釣魚的最高品質,別以為忍住不說話好辛苦,來哥話︰「不要以為坐着等魚上釣好無聊,都不知幾忙,一時魚鈎又被石頭纏住,忙着解圍,一陣漁絲又有動靜。」初時還以為要輕聲細語,怕聲大嚇走魚兒,誰知鬼爺無奈地說水深地方無所謂,不過記得淺水處要溫柔細語。

釣魚除了講體力講臂力之外,還要用心跟魚「溝通」,鬼爺話︰「扔絲時已經是忘我境界,呼吸要收細,全副精神都在手指,睇着絲郁。」釣魚就像追女仔一樣,追的時候最過癮,你猜我猜最好玩,追到娶到就講不上趣味,基本上釣魚道理跟Flirting一樣,攻心計也。鬼爺說︰「有時估到咩魚,石九公最蠢,一口咬落去;鱲魚最聰明,先試探,好快咬小小就走。」憑着漁絲輕微的顫動,他們已不着猜度是何家魚兒上釣。

釣魚講求運氣佳

鬼爺笑說新手老手都有不同釣魚樂趣,「新手有好處,不懂釣,不會想多了,直到魚食了,叼着走時才醒覺要扯,分分鐘釣到大魚。老手就是心眼多,想得多,總想魚的下一步應該是這樣那樣,所以他要準備這樣那樣來應付,有時可能多此一舉,魚就游走了。」玩心計之餘,釣魚也要講運氣,皆因永遠都會在最緊要的關頭電話響,永遠都會嚇走最大那條魚,就如電影橋段一樣,好事總會被打斷,叫人恨得牙癢癢。

釣魚時要寧靜,上岸就是熱鬧的開始,一邊品嘗着漁穫,鮮味刺身、清蒸原味、起肉炒球,豐富得很,再一邊將剛才船上發生的事拿出來討論一番,樂趣無窮。

2011年9月10日 星期六

深慮論 ﹣ 方孝儒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與?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於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當秦之世,而滅六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周采封建制度。王者以爵土分封諸侯。其後秦統一天下,廢封建,置郡縣,分海內為三十六郡),方以為兵革(兵器及甲冑等軍械裝備。亦引申指軍旅、軍事、戰爭或兵將等)可不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田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社為土神,稷為谷神,皆天子諸侯之所祭。引申為國家之意)。漢懲(警戒、教訓)秦之孤立,於是大建庶孽(庶,長男以外的兒子。孽,妾所生的兒子。此指眾子)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指漢孝景帝時,吳王濞、楚王戊、趙王遂、膠西王印、濟南王辟光、災川王賢、膠東王雄渠七國)萌篡弒之謀。

武宣(武帝、宣帝)以後,稍剖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 而王莽(注1)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哀平,哀帝、平帝。謂光武過懲前漢權落貴戚之弊,不任三公以事,而政歸台閣),魏之懲漢(言曹丕以漢多外戚之禍為戒),晉之懲魏(言司馬炎鑒於魏之孤立,大封宗室於要地,致肇八王之亂。又去州郡武備,召五胡之亂),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蓋出於所備之外。

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注2),求人於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制其君(注3),盡釋其兵權(宋太祖建隆二年,召諸鎮節度,會於京師,賜第留之,分命朝廷文臣出守列郡,自此藩鎮割據之禍除),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於敵國(北宋有遼夏為患。靖康二年,金兵陷汴京,擄徽、欽二帝,北宋王。南宋,向金稱臣,卒為蒙古所滅)。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負蓋世之才,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於此,而禍興於彼,終至於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

良醫之子,多死於病;良巫之子,多死於鬼;彼豈工於活人而拙於謀己之子也哉!乃工於謀人而拙於謀天也。

古之聖人,知天下後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非法術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惟積至誠、用大德,以結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初生之嬰兒)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夫苟不能自結於天,而欲以區區之智,籠絡當世之務,而必後世之無危亡,此理之所必無者也,而豈天道哉?

反抑鬱症的年代

2011年9月10日

占飛 忽然文化


一項調查發現,近一成七受訪者有明顯的精神病症狀,包括焦慮症及抑鬱症。由此推斷,香港可能有多達一百二十萬人心理健康有問題。其實點止一百二十萬人,覆巢之下無完卵,社會變得愈來愈病態,裏面嘅人有幾多個可以獨善其身?精神分析學鼻祖佛洛伊德說過,面對不可理喻的環境,作出不可理喻的反應,實屬正常及完全可以理解 (an irrational response to an irrational environment is totally rational)。

問題是什麼叫做精神病?以沙特為首的哲學家,聲嘶力竭告訴我們,只要是正常人便一定會有「存在的焦慮」(existential angst)﹕先是不安地面對眾多選擇,然後承擔成敗未卜的疑懼,最後則是為錯誤與挫折而自責自怨。心理學家稱這種咬嚙性的小煩惱為「日常生活中的輕微心理困擾」。

在那個虔誠,尚未全面世俗化的年代,憂鬱甚至有它深刻的宗教和道德意義。然而人類把數千年來維繫着他們與神祇,以及與凡界以外的超脫世界的臍帶關係割斷以後,焦慮和憂鬱不再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包容。焦慮和憂鬱不再是每個人靈魂深處的共同經驗,甚至人類的生存處境 (the human condition)。資本主義社會簡直與焦慮和憂鬱有仇,視之為冇生產力,甚至對生產造成不良後果 (counter-productive);所以必須視之為須要診治也可以痊癒的疾病,否則它一旦蔓延開去,足以顛覆資本主義的根本。

焦慮故我在

每逢有心理醫生和精神科學系教授走出來,話畀我地聽精神病係香港有幾普遍,我就諗,難道這些飽學之士,天真到以為幸福快樂係人類嘅自然狀態?唔通我地生而為人,就應該一無顧慮地工作、消費、休息再工作?焦慮和憂鬱真係應該醫治和可以治癒的疾病,而非證明我們係人和我們存在的證據?

我咁樣問,不單只政治不正確,更沒有醫學常識。與其說這是一個「抑鬱症的年代」(the age of depression),倒不如說這是一個「反抑鬱症的年代」 (the age of anti-depression)。

生活的壓力無處不在,憂鬱症患者與日俱增,而抗抑鬱症的藥物更如雨後春筍般泛濫市場。最出名的抗抑鬱藥物係Prozac,大陸譯成「百憂解」,並非無因。原因是很多人服藥後不但不再抑鬱,並且興奮莫名。在美國,這隻藥大行其道,被視為可以「殺死」憂鬱症的神奇子彈,所以美國曾被謔稱為「百憂解之國」(Prozac nation)。

然而憂鬱症不落言詮、難以啟齒的本質,卻使它一直受忽視和誤解。於是,在通俗文化的想像之中,憂鬱症患者披上浪漫的外衣化身為情癡,以灰色貴族的姿態出現。憂鬱症被浪漫化為一種「情人病」(A lover's disease)。

2011年9月8日 星期四

如果這是A1頭條

2011年9月7日

陳頌紅 麗都美識

如果有一天,當你打開報紙,或者坐在電視機前看新聞,他們的頭條盡是「世界雨林生態的破壞已經減少了百分之二十五」、「有機棉花的銷量上升了一倍」、「歐洲的空氣愈來愈清新」、「美國離婚率降至三十七年來新低」、「消失了八十年的罕有海燕,再次在太平洋島嶼出現」……而娛樂版頭條亦再也不是「xxx疑似交歡照」、「明星情侶互數不是」,而是「賴恩高斯寧(曾主演《瞞天殺局》的男星)阻止了一宗街頭打鬥」、「畢彼特跟安祖蓮娜祖莉捐了五十萬美元給重建密蘇里州的龍捲風基金」,你會為這個世界完全沒有負面新聞而深感高興,還是覺得「吓?這就算是頭條?關我什麼事」?

以上的頭條新聞,不是由我憑空杜撰,而是確確實實來自一個名為goodnewsnetwork.org的「好消息/好新聞」網站。創辦人Geri Weis-Corbley由衷地(抑或天真地?)想向世人證明,不一定要醜聞、緋聞、天災人禍,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其實在我們身邊,每天都有好消息、正面新聞,它們從來都不缺,只是,並非人人都認為它們有值得報道的價值。」她說。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Tal Ben-Shahar也指出,不應忽視正能量對我們的影響。如果每天都能看到一些令人愉快的新聞,對情緒、健康甚有裨益。

今年八月的時候,加州大學一項長期研究亦發現,人們在看到「壞消息、壞新聞」之後,健康狀況確實會受到不良影響。研究人員在九一一之後的日子,追蹤調查了二千個成年人(當中百分之六十三的人曾有電視上看到九一一報道,百分之四點五則在現場),發現他們在災難之後的三年,生病、看醫生的次數比災難前增加了接近三成,而由醫生確診患病的亦增加了一成八。

老實說,我是在等候醫生發落的憂慮不安日子裏,無意中發現這個網站。 它的宗旨跟《秘密》和《潛意識》兩書所提倡的「永遠正面思考、多吸收正能量」如出一轍。我需要這些養分安撫我。

2011年9月6日 星期二

蒼白的都市人

2011年9月6日

占飛 忽然文化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失眠工程」——瞓唔着時候的胡思亂想。占飛的失眠工程係苦思生命的意義。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我最心儀的英國詩人Philip Larkin說,生命是「沉悶先行,恐懼殿後」(first boredom, then fear)。唔肯交稅,鼓勵世人擇善固執,必要時公民抗命的美國作家和哲學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發現,大多數人都過着沉默而絕望的日子(Most men lead lives of quiet desperation)。

我諗唔通,可能因為我唔係教徒。1927年,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喺倫敦發表一篇題為《我為什麼不是基督徒?》(Why I Am Not A Christian?)的演說,轟動西方知識界。他由什麼是基督徒說起,一路談到上帝的存在、基督的品性,以至恐懼乃宗教的基礎等議題;最後以重申自由思想的重要作結。

須要解釋生命的說法

跟羅素一樣,我冇信仰卻有信念(not religious but spiritual)。我對自己的一切所有常懷感激之心,但宗教——包括基督教、回教和佛教——強調謙卑、服從、犧牲,以及將自我淘空(emptying out of the self),我真的無法說服自己做一個虔誠的教徒。當然,信真神或者上帝的人有時一樣會大惑不解,電影《生命樹》睇到我昏昏欲睡,但那句「Why, Lord?」的千古一問仍然震撼人心。

可是,無可否認,無神論者和占飛一類的懷疑主義者更需要一個能夠「解釋生命的說法」(an explanation of life)。講現世唔講來世,信自己唔信上帝的世俗主義(secularism),係人類的偉大成就,亦係人類的困難處境。現代人活在一個沒有上帝、天使與魔鬼的社會,冇咗宗教提供的心靈慰藉和做佢哋嘅指路明燈,他們的精神狀態就永遠難以達到豐盛、圓滿的境界。用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的話來說,世界的神奇被沉悶的理性和科學「解釋掉」(explained away)。他用的字是「解魅」(disenchantment),直譯是「神奇的力量遭淘汰」(the elimination of magic)。

現代化犧牲人性

誠然,現代化的主要過程,就是不斷把人類生活理性化地組織起來。資本主義社會一切講求邏輯和效率,問題是邏輯和效率的背後涉及多少人性的犧牲﹖城市人變成生產機器之中一顆隨時可以更換的螺絲釘、芸芸眾生裏一張蒼白難認的臉。他們日復一日地重複固定的生活模式,從未接觸過自己存在的根本。在這個意義上,為數不少的城市人其實早已死了,靜靜地死在自己的內心裏。

不過,占飛會安慰自己,理性與靈性,科學與宗教不一定是對立和互相排斥的。愛因斯坦不是說過,造物者不會拿宇宙開玩笑(God doesn't play dice with the universe)嗎?達爾文也堅信,人類進化過程的最終目標,是發展成為一個「道德人」(moral creature)。

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不須自由

香港的新聞界約見特首,要保障新聞自由。
但是如果自己先放棄了一點自由,譬如,譯名「一國兩制」的文字自由,那麼閣下還配不配享有更高層次的新聞自由呢,譬如,你放棄了「維珍尼亞」,改稱「弗吉尼亞」?噢,這是一個極之有趣的哲學問題。
香港的譯名,幾十年來,跟鄰近地區絕不「保持一致」,因為香港人以粵籍為主,兼有嶺南的文化遺風,譬如,荷里活以前一個明星 Audrey Hepburn,香港人稱「柯德莉夏萍」,與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奧黛麗赫本」,是兩回事。
柯德莉夏萍的電影,香港的譯名,早成經典:譬如 Breakfast at Tiffany's,我們香港人,都知道是「珠光寶氣」;他們大陸人,自毛澤東死後,「開放」了一點點,直譯為「迪凡尼的早餐」。 Roman Holiday,我們香港人叫「金枝玉葉」,他們北京上海人,叫「羅馬假日」。 Two for the Road,我們香港,譯為「麗人行」,他們大陸的地下翻版,至今還把柯德莉夏萍這齣戲,稱為「兩個人在路上」。還有一齣叫 They All Laughed,我們前殖民地香港,官方譯名「皆大歡喜」,他們大陸,叫「他們都笑了」,或者「哄堂大笑」。
現在看看:我們香港的譯名,為什麼不必跟他們「大一統」呢?因為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化人,不必經過什麼革命,嶺南餘緒,有詩詞修養,譯名含蓄一些,這幾齣戲的名字,像柯德莉夏萍身上的幾襲衣服,與她的樣貌、氣質、品味,都很合襯。
從「珠光寶氣」到「麗人行」,這幾齣戲名的譯者,看得出來,是這位大明星的傾慕者之一。有心思,有想像,有品味,這一系列的中文翻譯,是四周圍的劣貨裏的精品。
那時候的香港,是有點性格的。有性格的人,才配擁有自由;事無大小都要向權力靠攏的人,而且當靠攏成為潛意識的行為,認為凡事都須「規範」,而且「規範」是一種「方便」,免於「混淆」,那麼我認為,香港的新聞業,應該與「一國」的「人民日報」和中央新聞台「規範」,早點統一,早點避免混淆。

2011年8月21日 星期日

中 東 烤 肉 原 味 不 膩

中 東 烤 肉 原 味 不 膩
  中東菜予人香濃油膩的印象,港人注重健康,因此在港不算流行。最近有兩家新開業的餐廳,主打中東烤肉、燉菜,以直送香料炮製,香濃不膩,大家試過後,相信對中東菜會有所改觀吧!

  最近經過尖沙嘴,發現海旁豎立了一個埃及太陽神雕像,入夜時散發出迷人氣氛。神像位處之地,原來是新開業的中東餐廳RA Restaurant。餐廳老闆是埃及人,在中環開設酒吧,他一直想將地道中東菜帶來香港,在尖沙嘴覓得鋪位後,便請來曾在開羅五星級酒店Sheraton和Fairmont工作十多年的大廚Maged Makram坐鎮。RA這店名,原來是埃及神話太陽神的名字,因此店內裝潢極富地道色彩,太陽神像、牆身裝飾、雕上傳統圖

案的桌子等,均從埃及運來港,所費不菲。餐廳採用開放式設計,室內用餐區和偌大露天位置相連,沒有窗門阻隔,開揚寬敞。每逢星期五、六晚上九時半開始,更有肚皮舞表演,氣氛一流。

  由於埃及人愛吃油膩菜式,老闆便跟大廚稍為改良菜式味道,以迎合香港人愛健康的口味。餐廳供應的埃及菜式,以烤燉肉類為主,而中東多是回教國家,所以店內不供應豬肉。大廚擅用香料入饌,玉桂、黃薑粉、辣椒粉和番紅花等均由開羅入口,推介這裏的Tagine菜式,Tagine亦是摩洛哥獨有煮食器具,以慢火燉煮食材,鮮味盡出,製作極花工夫。如一道羊肉Tagine,羊架加入多種香料燴煮,軟腍入味;魚肉Tagine則用上傳統醬汁Saydya同煮,酸甜微辛,帶點檸檬果香,伴飯或餅食皆宜。必吃的還有燒烤美食,以羊肉為主,羊架簡單灑上鹽烤熟,原汁原味品嘗,非常滋味。香口的烤羊肉條Kofta,將半肥瘦羊肉攪碎,加入洋、香料、黑椒搓成條形烤香,做法地道。肉類燒烤時需距離炭火十至十五厘米,才能保留肉汁,伴碟的中東飯,有番紅花味、刁草味及原味,跟肉類非常匹配。

  Cafe小店格局的中東餐廳TAVA,位處西餐、酒吧林立的魚涌太古城附近,裝潢地道,以淺啡色為主調,開放式廚房裝設了傳統的烤爐。小店的老闆Yavuz及大廚Ceyda均是土耳其人,餐廳供應傳統土耳其菜,大部分食材如香料、麵粉、酒、茶葉、乾果等由中東入口,土耳其菜不可缺少的芝士及乳酪,均是自家製作,如當地極流行的飲品Ayron,就用上傳統乳酪加入全脂牛奶,發酵兩天而成,味道帶鹹,別具風味。每張桌子備有辣味、原味及蒜味三款乳酪醬,用來配燒烤美食,酸香滋味。

  小店主打牛、羊、雞等燒烤肉類,因土耳其人信奉回教,所有肉類都要合乎伊斯蘭教的Halal屠宰準則。老闆推介烤羊肉粒,以香料醃一晚烤香,羶味盡消,肉汁豐富,味道濃郁。小記最欣賞這裏小食甜品,如一道小吃春卷,以春卷皮包土耳其芝士炸香,淡鹹中帶點奶香,外脆內軟。傳統的羊肉番茄薄餅,既有番茄酸甜,又有肉香,自家製餅底極為香脆。喜歡吃甜的,可點香脆酥皮焗開心果或土耳其布甸,再配一杯蘋果乾及土國紅茶沖成的蘋果茶,即成一頓可口High Tea。

2011-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