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從梵谷說起

2011年6月16日

顧小培 康和健


除了畢卡索,梵谷可能是近世最著名的畫家;他名聲之著,不是地方性的,而是世界性的。在這方面,相信不少乃是得力自後世的宣傳;正如占士甸,他在生時也沒有今天那麼「紅」,但死後有人特意將他與「年青反叛」連在一起,再集中介紹他幾張站在那裏滿面「桀驁不馴」樣子「擺甫士」的相片,於是就成了年青人的偶像。與梵谷連在一起的,是他坎坷人生加上才華加上短壽再加上獨特的繪畫風格,其中不無渲染成分。沒錯,他的筆法與別不同,這種風格在他(十九世紀中期)年代、尚未有例如畢卡索般「出位」的抽象畫時,的確是頗為別出心裁的,尤其是在顏色方面,望過去特別明麗,另有一格。不過,若更仔細地看他一生的經歷,他技巧和格調的演變,其實是有可尋的。首先,他二十來歲剛開始有比較像樣的畫作時,用色顯然是沉鬱的,遠遠沒有後期光亮;直至1885年(去世前五年),那一年著名的作品《吃馬鈴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仍是黑沉沉的。要到他遷居至法國南部,經常看到明亮的陽光,再加上在巴黎時受到日本「浮世繪」畫風的影響,他在顏色方面才開始「放縱」起來。至於他那些名作例如《星夜》中的渦卷圖案,有人就說他是參考了日本「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也有人說他的畫像是瘋了的人畫的,尤其是他的自畫像。他自畫像之多,在畫家中數一數二:在去世前的五年中,畫了最少三十七次,畫中的眼神深邃,若有所思,飄忽地望向他方,給人一個像瘋子般的感覺。他瘋癲之說也源自一次「割耳」事件,發生在1888年(死前兩年)聖誕節前後,有說是他因情緒激動而導致精神失常,亦有人提出,此乃緣自一次爭吵中被友人揮刀誤傷,但他為了維持友誼,掩蓋事實真相,向警方謊稱是自己動手所為。有畫評家例如澳洲的Robert Hughes,說他完全神智清醒,且能專心致力表露簡潔明快的風格。不過,梵谷確是身體不好,傳說有心臟病;有人認為那是可能因為他在年輕時,有一段時間生活拮据,吃得不好,同時耽湎於煙酒;因而影響到心臟功能。

在那個十九世紀歐洲的年代,心臟機能不佳的人往往服用一種補健天然食物叫Foxglove(學名Digitalis Lanata),中文叫「毛地黃」。這裏面有科學根據,因此植物中含有一個叫Digoxin的成分,能提升心肌收縮(Inotropic);但吃了後有不良副作用,包括一個叫Xanthopsia的問題,也就是「黃綠色盲」。梵谷既有心臟病而服用Foxglove,可能在看光亮的東西時,會看到有一些色的「邊」,於是在名畫The Starry Night中,藍色天空中的星星出現了一圈圈的光環。

歷久不新

2011年7月16日

顧小培 康和健


如果地球是由一位造物主的精深設計而成,這個設計中最值得讚賞的,應是所有居於其上的生物;生物中的傑作,不在於個別的物種(Species),而在於「生命」本身;至於生命的可貴之處,則彰顯於「傳承」。用另一種方法描述:地球上若是沒有生物,全是沙石礦物,那會是一片荒涼,死氣沉沉;在各式各樣的生物中,類別林林總總,不可勝數,有植物、動物,有細菌、病毒,從最原始的單細胞組織,去到身形龐大的熊、象、鯨魚,體能敏捷的馬、豹、猿猴,以至腦筋發達的人類,他們共有而最珍貴的,乃是生命;生命有始有終,沒有任何生物的個別存在是永恆的,但整體而言,能傳宗接代,而且每一個新的一代,真的是「重新」,從「全新」的狀態開始:這是最了不起的地方。除了生物,地球整體的秩序,也是周而復始。自轉帶來晝夜;地球圍繞着太陽轉,造成四季的分別,一年復一年有規律地變更;期間尚有月球的引力,令潮汐起落有序:正是物移星轉,榮枯有常。我們隨着日出日落、月圓月缺、四季交替,譜出生活以至生命的節奏。

身體中的「設計」,在胎兒的短短十個月中完成,一般來說,出品靈巧精緻,煥然一新。就以肺來說明,整個肺臟完全是「一菌不染」。這是因為肺組織內的「肺小泡」(Alveoli)構造十分纖巧,全靠一層非常薄的上皮細胞,令氧氣和碳酸氣能方便進出微絲血管。若是肺組織中來了細菌,可會引出發炎反應,之後能令肺小泡纖維化,繼而影響肺小泡交換氣體的功能。肺腔中有免疫系統的巨噬細胞駐守。一般來說,若有小量細菌經呼吸進入了肺腔,巨噬細胞能快速地將其消滅。

肺臟可算是一個十分纖巧的組織,卻比不上眼睛。從免疫學的層面看,眼睛是一個免疫細胞的禁區,連這些保護身體的「衞兵」也一律擋駕;若有免疫系統的淋巴細胞闖入,一進必死。具體上,所有淋巴細胞表面都有一個叫FAS的蛋白質,眼睛內的細胞,則有相應的接受體,能「接受」FAS,我們稱之為FASL。若淋巴細胞誤闖進入了眼睛,其表面的FAS會接觸到FASL,後者馬上會在淋巴細胞身上,啟動它的一個自滅機制。這是因為眼睛的功能是接收視覺上神經訊息,必須保持清澈明亮,內中不能容許任何活動,尤其是不可被用作一個免疫系統中的戰場。這便帶來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問題。免疫系統中的巨噬細胞,除了能以「免疫」拒敵,也同時負責清理垃圾,例如細菌屍骸、氧化了的壞膽固醇等。一旦沒有這位「垃圾佬」,眼內廢物可會慢慢囤積;這種垃圾叫「脂褐質」(Lipofuscin)。

無窮無盡

2011年7月14日

顧小培 康和健


昨天提到的著名英國哲學家羅素,多次撰文提出「上帝並不存在」的主張。作為一位無神論者,他不同意的,是整體「神」的觀念,而不是某一個宗教;但因為他生於、處於篤信基督教的英國,所以在言論中,往往針對基督教教義發表意見。誠然,宗教並非建基於科學,宣揚的雖然是「做人的道理」,但沒有須要更沒有責任為自己「教義的道理」辯護,或用剖析科學現象的方法來「自圓其說」。維繫宗教的是「信仰」,亦只有是信仰而已;信則有,不信則無。不過,基督教對神的存在,也有不少世俗的論點;所謂「世俗」,是指人類腦子思考中所能了解的範疇。舉一個例,假如魚能思想,你試向它解釋水的存在和功用,它應該能明白,正如我們雖然看不到空氣,但不可離開空氣生存,若仔細闡釋,我們是能明白空氣的。但如果我們試圖向一條魚解釋「火」,那可會是十分吃力不討好的事,窮它的能力和想像,它不可能有足夠的領悟力,能知道什麼是「火」。基督教用以解釋「神」的基本「世俗」論點之一,用的是「追本溯源」的方法。方法是這樣的:以世界為例,為什麼會有這個世界?世界從何而來?理論上,必然有一個「前因」。「前因」之前,當會有另一個前因;用這方法追溯下去,應有一個「再沒有前因」的前因,那就會是萬物之源,我們乃稱之為「神」。這裏面有沒有道理?表面上好像把問題解決了,但實際上只是用一個「再沒有前因」的理念,把大家擋駕,叫我們不要思考下去:只是停在那裏,以這個觀念做起點,加上自己個人死心塌地的「信仰」,事情就解決了。

羅素舉了源自印度教的例子。根據印度教,世界是由一隻碩大無朋的巨象撐着。那麼這巨象站在哪裏?答案是站在一隻巨龜身上。再問下去,這隻巨龜又在哪裏?那可答不出來了。所以,這個有關「起源」的問題,以人類有限的智慧而言,是不可能有答案的。另一方面,用同樣的道理往另一個「盡頭」望過去,「最終」結局會是怎樣?也會是無從知道,甚至無從思考的。如果勉強說某一項個別的事物終結了,只可以是指局部的,而不是全部的。例如英國著名的說法The King is dead, long live the King:「國王駕崩,國王永生」;死的只是某一個坐在王座上的人,他尚有繼承人,從「國家不可一日無君」的原則來看,國君尚在,王權還未完。在這地球上每天都有人去世,甚至放眼廣闊一些,每時每刻都有不同的生物凋亡,但世界仍是生生不息地繼續。可能有一天地球整體完了,於是地球上的生物包括人類也完了,但還有太陽系及其他行星。待太陽系也完結之時,尚有銀河以至銀河以外的其他天體。時間和空間「無窮盡」的觀念,哪是人類所能理解?

精心設計

2011年7月15日

顧小培 康和健


在哲學中,有一個試圖解釋「神」的辯說,叫「智能設計」;其中的道理,大致是這樣的:請看世界四周,試仔細瞭解其整體和每一個細節。你見到的,可以說是一個碩大的「機動組織」,像是機械般在操作,而這個「機器」,本身亦是由無數較小型的機器組成。再同樣地細分下去,可見到一些更纖微的體系,直至達到人類官能再也無法分辨和解釋的層面,但會仍然是未有止境。所有這些機動的體系,包括其中每一個零件,都息息相關,互相配合而又彼此牽制,其精確性令人嘆為觀止。自然界中遍布的,滿是一些由成因去到成果的現象,一環扣一環,正好比是人類在致力研發中,經由明悟、智慧、思考、以至設想,所能產生的成品;只不過大自然的創舉,顯然比較人類的小發明來得更宏偉淵博。從這裏,我們可以聯想以至推論,這個設計精巧的世界,是有其「造物者」的,也就是有「神」的存在。

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上顯而易見的自然秩序、美況、奧妙和種種的因果,不可能是從雜亂無章中無意而成的,一定是有一個更高層次的「神」在主宰一切。舉一個例,一個精美準確的鐘,不會是由一堆鐘擺、發條等零件自動地湊合的,一定會是先有一名鐘表匠;一座安穩堅固的房子,也必然有其建築設計師。不同意這論調的人說以人類有限的智慧作這種比擬式的推論,乃是不適當。誠然以專注的態度和利用智慧及學識經驗,是可以造出一個鐘;但這並不是說,別的事物也必然須用同樣的方法才可以造出來。在生物的演進方面《進化論》提供了一個答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進化的過程中,並不是有一個「設計家」在專注地設計,只是在不同的環境中,每一個生物為了能適應,都不停地在自己身上造出不同的變化;在林林總總「為求適應」的變化中,從來沒有動用到「智能」作取捨。換言之,生物的傳承,既非仗着自己聰明才智的能力去揀取最「適己」的選擇,也從沒有其他(或更高層次)的動力在協助,只是,那些無意中揀對了的都能留下來(生存、傳宗接代),揀錯的則都死了。此外還有兩個反駁「智能設計」的論調。一個說:不經意(甚至湊巧)的後果,每每能產生;但不能單單因為它難以置信,就斷言其中必有「着意設計」的因素。例如我單獨中了六合彩頭獎,那是因在千萬投注者中,我是唯一買中六個得獎號碼,所有其他人買的都不中,內中並無任何「人為的設計」(作弊)。另一個論調來自哲學家羅素。他說如果真的有一個設計家在統籌,那麼設計的準繩在哪裏?獵人說兔子的耳朵長,這設計真好,躲在草叢中也可以看到;對此,相信兔子會是大不以為然。再者如果有經(精心)設計,世界情況怎會這樣糟?

什麼是「快樂」?

2011年4月7日

顧小培 康和健

好胃口

什麼是「快樂」?我的看法,一言以蔽之,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得到了,那種感覺就是快樂。所以,快樂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以一位窮人來說,在寒冷的冬天能處於暖和的房子中喝一碗熱騰騰的白粥,已能帶來快樂;富人不愁溫飽,非得吃烹調精美的山珍海錯不為功。在「追求」與「得到」這過程的模式中,還有三個層面。最高的層面,是能得到的比較自己追求的更多或更好,這是「喜出望外」;其次是成功取得想要的東西,這是「願望成真」;第三是消極的,自己覺得現況很滿意,只求能保有自己想保有的東西,「不至於樂極生悲」,也就感到快樂了。在這三個層面中,尚有其他不同因素,可增加(或減少)快樂的程度;這些因素乃是附從於主要的「快樂感覺」,但其中也有(相對)主觀的成分。例如,對某些人,在某些情況中,「不勞而獲」可以令喜上加喜;但在另一些人於另一些情況中,爭取的過程愈艱辛,帶來的喜悅和滿足感愈高。前者例如賭博,投注在一匹馬身上,希望能贏錢,結果牠跑第一,不須付出勞力,轉瞬間獲利數倍。後者例如跑馬拉松,耗盡體力,吃了不少苦頭,終於掄元。另一方面,聰明人理解到快樂是相對的,因此,大可以調校之。第一個方法是將自己的欲望降低。例如一向住大屋、駕名車、上一流館子進食的,改變生活水準,樂於居於小房子、乘巴士、光顧茶餐廳,自是較容易得到滿足,從而達到快樂之境,正如陶淵明,「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第二個方法是移磡就船,將「現況」視為自己追求的目標,也就是從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找樂趣。顏回就做到了,「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第三個方法,是改弦易轍,從追求「甲」(辛苦,而所得者沒什麼用),改為追求「乙」(較容易,兼且有意義),例如比爾蓋茨:從微軟的領導層走下來,改為全職做慈善工作,好好花掉巨額財富。早幾個星期前看到一則新聞,某上市公司去年業績大好,董事會通過派高息,其中一位大股東,所得股息近十億元。我對此報導的反應不是羨慕,更不是嫉妒,而是十分同情富翁。試想想,單單股息已有十億,其股票的價值更不得了;若已擁有這麼多財富,再多十億不算什麼,不會帶來多大驚喜,更可能會是無動於衷,因為花不到,取得也是白取。正如法國人說Bon appetit,祝願「好胃口」,因為吃的快樂也是相對的,要吃得愜意,首要條件是吃的哪個人有「好胃口」;富翁多賺十億元,那又怎樣?

薄荷葉防鼻敏感

2011年3月23日

顧小培 補健傳聞


流鼻水、打噴嚏、鼻塞、鼻癢……循環不息,對於患有嚴重鼻敏感人士,真是苦不堪言﹗

鼻敏感可說是現代都市病,但對付鼻敏感的民間智慧卻流傳已久。食蜂膠、薄荷葉煲水、甘草水、搗葱取汁沾鼻腔等,到底這些民間偏方是否真有療效?

蜂膠

鼻敏感的形成,是由於鼻黏膜下的肥大細胞受到刺激,分泌出組織胺。組織胺會舒張鼻黏膜的微絲血管,令到裏面的水分及蛋白質流出,形成鼻水。

蜂膠內含有一種名為五羥黃酮 (Quercetin)的成分,能夠抑制生物酵素Decarboxylase,阻止肥大細胞製造組織胺,有效減低鼻敏感的癥狀(J. Ethnopharmacol. Vol. 102, pp. 37-45) 。

薄荷葉

薄荷葉內含有一種屬於黃酮類物質(Flavonoid)的天然成分Luteolin,它能夠阻止鼻黏膜下的肥大細胞分泌組織胺,避免鼻黏膜的微絲血管舒張,使水分不致流出鼻黏膜(Biol. Pharm. Bull. Vol. 25, pp. 256-259) 。

甘草

甘草裏面含有Licochal Cone成分,有效阻止鼻黏膜的肥大細胞分泌出組織胺,令鼻黏膜的微絲血管不被舒張,減低水分流出的機會 (Int. Immunopharmacol. Vol. 10, pp. 769-776) 。

葱的一種成分Allicin,能夠抑制鼻黏膜下的肥大細胞分泌組織胺,導絕水分從微絲血管內滲出,有效減少流鼻水 (Acta Physiol. Scand. Vol. 44, pp. 157-162) 。

相關影像片段,可瀏覽《信報》網

咳嗽慎防小事化大

2011年3月30日

顧小培 補健傳聞


咳嗽誰沒有試過?別以為咳兩聲很小事,很多人咳了兩個月仍停不了,正因為醫不得其法,導致久久未能痊癒,為日常生活帶來不便。

咳嗽其實是一個病徵,是人體為保護肺部免受細菌感染的一種自然反射。當有外來的刺激物或分泌物進入氣管時,氣管便會藉由咳嗽將它們排出體外。

對付咳嗽,民間有很多食療偏方:吃白蘿蔔蜂蜜、川貝燉梨食用、飲用乾百合薏苡羹、食鮮橙皮煲紅糖水等等。

蘿蔔蜂蜜

Lipoxygenase (脂氧化酶),是誘發咳嗽的一種生物酵素。蜂蜜內含有一種天然黃酮(Quercetin),能抑制脂氧化酶,故蜂蜜能夠有效止咳(J. Fluoresc. 2011, Jan 11, 電子版)。而白蘿蔔含豐富的維他命C及維他命K,亦有止咳作用(Pediatr. Prat. Vol. 28, pp. 51-62)。

川貝燉梨

川貝裏面含有一種主要成分Verticinone,能夠有效止咳(《藥學學報》Vol. 42, pp. 274-278)。梨裏面的成分Uronic Acid,亦能夠透過抑制脂氧化酶,而達到止咳作用,故此川貝燉梨,有止咳的功效(Bratisl. Lek. Listy. Vol. 108, pp. 93-99)。

百合薏苡羹

百合內的天然成分,具有止咳功效,目前市面上不少的止咳中成藥,均有加入百合提煉(J. Ethnopharmacol. Vol. 130, pp. 429-432)。不過,將薏苡仁加入百合裏面,只是讓味道更可口而已。

橙皮煲紅糖

橙皮裏面含有兩種成分:Nobiletin和Hesperidin,能夠透過抑制脂氧化酶,減低身體出現咳嗽的反射作用(J. Agric. Food. Chem. Vol. 48, pp. 5576-5580)。由於橙皮味道較為苦澀,加入紅糖後,便較易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