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8日 星期四

你在忙甚麼?

人有屬靈的渴慕,但卻往往用只能使人暫時得到滿足的東西來滿足那渴慕。我們忙著工作以便能為孩子賺更多錢;孩子忙著讀書,為了能進入比較好的大學。

如果你問任何一個人最近好不好,他往往會回答說:「我很忙」,忙碌成為我們生活的寫照。我觀察搭地鐵的人,一大早,他們趕著上班,有的兩眼浮腫,有的趁著面對新的一天之前,閉目養神。晚上下了班,一樣是筋疲力盡、兩眼無神。

他們就這樣疲乏、無趣地一天過一天,彷彿太陽之下沒有新鮮事。我們往往用科技產品來面對這種乏味的生活,

例如,整天用手機講電話,但卻不是真的在談話;也有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整天戴耳機聽MP3,卻與其餘的世界隔絕,或許也把上帝的聲音隔絕了。我們每天聽到許多保證會帶給我們意義的聲音,

但事實上,我們的生活卻鮮少有意義。

2008年2月27日 星期三

工業革命


從前做一隻手表,由開始到完成
都是由一個工匠處理
自從工業革命後
職業就開始分工
磨錶面的就磨錶面
上螺絲的就上螺絲
每個人都變得容易被替代

2008年2月26日 星期二

What is RICH!

'Rich' is measured by how much u can use, not how much u have

2008年2月24日 星期日

常言道

常言道 - 劉德華
作曲:藍奕邦 填詞:林夕
編曲:Chris Berbida 監製:陳德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eaIRs0GFaA

常言道鬥爭 緊握了拳頭
拳頭若放開 可擁抱四周
靜默放心裡 笑容隨左右
前途在你手 你找到沒有
常言道強闖 少不免逆流
人柔弱似水 卻可以載舟
命運會刻意 鍛煉你身手
但勤勞是你的 最佳老朋友

*得失只一念 風景不轉心境轉
煩惱來自偏執一切 也依戀
風吹草動 命途亂了我不亂
交出了平常心 再隨緣

lalala~~~
Repeat *

萬物有天意 我們有雙手
來而後去邊 看一看便夠
lalala~~~
自在放心裡 往事留背後
無為是最高 你聽過沒有
自在放心裡 往事留背後
浮雲後曙光 看一看便夠

2008年2月18日 星期一

Intention




It’s time to change the way we think and speak about our dreams. Transforming a conversation, just like manifesting a dream, begins by setting an intention. Your intentions will assist you in taking greater control of your life.

2008年2月16日 星期六

团圆传统

在我们这个有团圆传统的国度,团圆应该被当作一种权利,一种关乎中国人幸福指数的权利

  【《财经》网专稿/特约作者 李多钰】如耶稣所言,启示应该是从天而降的。
  鼠年春节前,中国中部地区十几个省份遭遇的连绵半月余的暴雪,将年年在城乡之间奔走的亿万中国人,阻隔在铁路公路上。家园千里,乡愁如无数风筝,在凝固的归程中断了线。
  如果不是暴雪,对这样年复一年的地球1/5人口大迁徙,国人已经熟视无睹。所以暴雪应当算是从天而降的启示,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春运大潮背后的含义与危局。
  
启示之一:不设防的城市到底设了什么防?
  春运应当是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珠三角地区迎来开发热潮,广州号称不设防的城市,吸引大量农民工抛家别眷只身进城务工,到春节时再集体返乡看望家人。
  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20年了。
  20年后,广州重倡改革开放,新的农民工还是在不断大量涌入,不断大量离开。回首20年春运,所谓不设防的城市,其实只做到了吸引人来,而没有做到给来的人提供留下的条件。老一代的农民工并没有变成工人,也没有变成市民,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只是年老体衰,不再能够提供劳力,永远返回他们的故土了。虽然他们给东部沿海城市提供了最伟大的发展动力,但是城市并没有给他们成为市民的机会,连苛刻的机会都没有。
  20年民工潮不断,返乡潮不断,只因为农民和他们的儿子永远奔波在城乡的二元道路上,他们只能到城市去打短工,当他们年老力衰,就像他们的父亲一样回到土地上重新变回农民。所谓不设防的城市,实则设了大防。这则大防,就是城乡一体化道路上永不停息的暴雪,将发展与融合的道路阻断无余。
  
启示之二:户籍制度是特权制度
  城乡大防的根本之一在于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有制度设计层面的问题,但是简单地从中央政府的制度层面否定户籍制度,其实是为地方政府开脱。在户籍制度这个全国并非一盘棋的问题上,地方政府并不是没有地方自治协调的权限。即使他们的权限被限制,在20年来打工者的呼吁中,他们也应该有反映问题、提供对策的权限与责任。
  在户籍的问题上,地方政府集体无所作为,应该源于他们的根本思想底子:户籍制度的目的只是保障他们的行政需求,或曰地方保护,而不是解决城市建设者的入城资格问题。在户籍调动的几个条件中,有行政调动,有大学生就业,有海归回国,这些针对特定人群的条件,惟独没有城市建设时间、纳税额度、社保交费期限等等适于任何城市居住工作者的平等条件。按照这样的思路运转,户籍制度必然是一项特权制度,因为他只服务于特定人群,而不是为这个国家的全体国民服务的制度。
  一位诗人曾经大声疾呼,“我在我的祖国暂住”。这样的泣血呼声,并不曾让决策者心动,他们20年不改地执行奇特的暂住证制度,而不愿尝试一些可行的普适办法,让这个急速发展中的国家的大多数人民,获得在新的工作地安居乐业的可能。
  当然,这种特权制度的制定者与实施者,也不得不年复一年地遭遇春运这个可怕的时刻。这个时刻,因巨大的人流而变得异常凶险,随时可能发生公共危机事件。今年的经济过热,显然让春运更加凶险,一位芜湖大学生被挤入火车底死亡;一群欲返乡的人被扔在湖南的车站有家难回;7700万返乡者被困在冰雪的途中;在一辆被困的火车里,为了让老人和小孩不被冻坏,卧铺车厢的人们将被子送给老人和小孩,而他们和其他乘客挤在一起取暖……
  这样的景象,哪里是一个温暖的适于居住的国度的景象?

启示之三:城市的巨大化、中心化让人才无法就地使用
  城乡大防,另一个根本问题在于,马太效应使得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不断巨大化和中心化,如黑洞般吸纳各类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超级膨胀。与此同时,西部内陆城市尤其是小城镇缺乏发展优势,人才无法就地使用,只得更坚定地涌向东部中心城市。
  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城市群落发展还算比较健康,人口不至于完全聚集在一个超级大城市中。北京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最值得反思。从三环开发到六环,也就是十年左右的事情,这个全国的政治中心现在已经一跃成为巨大的经济体,裹挟着来自全国的资源几何级数地独体膨胀。这种非正常膨胀必然需要人才的非正常涌入。北京该如何面对暴增的外来人口呢?还是让他们永远暂住吗?
  
启示之四:团圆权决定国人幸福指数
  团圆需要纳税吗?没错,一年一度的春运意味着,团圆需要纳税,缴税的是那些不得不返乡的人,而收税的是交通部门。但是对交通部门来说,这样危险的税收,他们收的心安吗?我看不能。暴涨又暴落的客流量只会使他们失去正常的发展目标,失去可控的服务质量,陷入旺季与淡季的不平衡苦恼中。
  团圆需要成本,任何经历过或正经历大发展的国家都需要支付,但是阶段性支付的居多。英国工业革命,美国西部大开发,都曾经造成人口的大量迁徙,那些迁徙的人口一般落地生根,不会受制于户籍制度,来来回回奔走于广袤的城乡之间。中国改革开放30年了,降低团圆成本的制度设置还是没有任何改善,我们这个国家和他的人民,还在不断地为团圆支付越来越高的成本。
  外电将中国人的春运称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类迁徙”,或者“如史诗一般的人口迁徙”。外国研究者对于中国春运的理解有局外人的时代感。一位法国游客曾在广州火车站面对春运的人山人海,惊叹此地应该成为立此存照的旅游一景。
  亿万人涌向车站、机场、公路,离开他们暂住的城市,回到他们法定的居住地,与无法进城上学的孩子团聚,与孩子的母亲相聚,与无法改换医疗保险地点的父母相聚。这样令人痛心的团圆,希望尽早成为时代的一页,翻过去。
  在我们这个有团圆传统的国度,团圆应该被当作一种权利,一种关乎中国人幸福指数的权利。

不被歌颂的团圆
  几年前,冯小刚在他的电影《手机》里,有一段有趣的告白,怀念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话的古代,丈夫可以离家赶考多年,胡天胡地之后,像没事人一样回到多年守候的妻子身边,两人相安无事地共度晚年。
  这段告白将时代驱使的离别单方面诗意化,看上去很美。
  不过,冯导和他的写作班子似乎不愿想到,在丈夫希望换一种活法的这段古代二元时光里,妻子可还是只能一如既往地生活在一元世界里,她事实上已不存在的丈夫还是家里的一尊雕像,统治着她的一生。而在那个古代的二元时光里,皇帝也便是这样生活的。当他喜欢一个妻子的时候,妻子是他的宠物,当他厌倦了,妻子便被打入冷宫,冰冻起来,不再存在。
  古代丈夫们大概也并不是真的喜欢,那种被迫离家千里的人才选拔制度。如果可以选择非集权的人才使用制度,我想大部分人,都喜欢不用走太远就能够让自己学有所用。悲哀的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都生活在团圆的噩梦中。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被今上赏赐告老还乡。
  所以,这样美好的时光,事实上竟然是集权时代的一个生活样本。这令人惊讶。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样的生活竟然是值得某些人怀念的。
  有时候你不得不感叹,中国当下有限几位掌握拍摄权的导演,大多深陷于权力生活之中,乃至伦理取向往往偏离常识,出现权势型偏颇。比如说,对于家庭,除非为了反抗体制性禁锢,团圆是应该被歌颂与维护的。但是像《手机》这样重大的家庭伦理片,却会旗帜鲜明地为男性的出轨辩护。
  为了内容看起来更宏大,导演们还喜欢把一些伦理问题和历史问题拉杂在一起。年前,有一则流传甚广的手机短信称,“《色戒》说女人不可靠,《投名状》说兄弟不可靠,《苹果》说男人和女人都不可靠。”一则短信似乎不算什么,博大众一笑而已。不过,《色戒》《投名状》《苹果》这三部集中推出的华语影片,全都涉及伦理的禁忌,倒是折射出导演们对华语世界伦理状况信心的缺失。
  大雪过后,或许导演们能够回到时代中来,看看这个缺乏团圆的社会,也许他们能够为这个时代放映一些真正的思想和情怀。■

Source 15/2/08 Caijing 作者为TimeOut中国版总编辑,专栏作家

2008年2月14日 星期四

日本花道

日本花道最早來源於中國唐朝的佛堂供花,傳到日本後,其天時,地理,國情,使之發展到如今的規模,先後產生了各種流派,並成為女子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各流派其特色和規模雖各有韆鞦,但基本點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和諧統一。這種思想,貫穿于花道的仁義、禮儀、言行以及插花技藝的基本造型、色彩、意境和神韻之中。花道並非植物或花型本身,而是一種表達情感的創造。因此,任何植物,任何容器都可用來插花,任何人都可能漂亮地完成插花。花道通過線條、顏色、形態和質感的和諧統一來追求“靜、雅、美、真、和”的意境。因此,從深處看,花道首先是一種道意,它逐步培養從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諧、有禮。其次花道又是一種綜合藝術,它採用園藝、美術、雕塑、文學等人文藝術手段。花道還是一種技藝,可用來服務於家庭和社會。最後花道是一種易於為大眾所接受的,可以深入淺出的文化活動。

插花並不講究花材的數量和花的華麗。在古代和現代的一些茶室裏,只插上一枝白梅或一輪向日葵等簡單的花草就能營造一種幽雅、返樸歸真的氛圍。另外插花的優劣還取決於插花的形態和不同的花材所呈現出的不同的精神。如薔薇花象徵美麗與純潔,百合花代表聖潔與純真。梅花象徵高潔與堅毅,蘭花高雅,被譽為“花中君子”,牡丹雍容華貴,杜鵑花婀娜多姿,桃花嫵媚芬芳、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象徵高尚品德。而熱愛大自然的日本人最愛的還是櫻花,因為這是大和民族精神的象徵。

一,何謂花道

“生花”(Ikebana)這個詞通常被翻譯為“日本花道藝術”,但是花道中使用的材料卻包括樹枝、葡萄藤、樹葉、草、漿果、水果、種子和花,當然也包括乾枯的植物。事實上,任何自然的物質都可能被使用。當代花道之中,甚至玻璃、金屬和塑膠都被人們使用。作為日本的一種傳統藝術,花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象徵語言和裝飾概念;在花道中使用自然的、生命短暫的花卉和枝幹使得時間維度成為創造活動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花道的實踐中,材料之間的關係、排列和佈置的風格、容器的大小、形狀、質地、容量和顏色、展示的地點和場合等等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在500年的歷史過程中,曾經出現過不同形式的花道藝術,從家庭裏不起眼的點綴,直到浩大的景觀和足以佔據整個展覽大廳的創新的雕刻作品。當代日本花道,一方面表現形式多樣;另一方面人們還在繼續研究,使用傳統的形式。另外,花道被當作針對四季的變遷、時間和變化進行冥思的一種形式。花道的宗教根源和它與生老病死的自然週期的緊密關聯,使得花道具備了深刻的精神內涵。

二,起源和演變

日本自然景觀的多樣性和古老的農業生活方式為日本花道的發展提供了背景舞臺。在六世紀時,自中國傳入日本的佛教中就有向佛像和死去亡靈供花的風俗,它對日本花道的發展起到了尤其重要的作用。供花由三支花幹以一種簡單,對稱的方式排列。但是,到了十七世紀早期,池坊宗的佛教弟子創造了一種複雜的供花造型“立花”。“立花”的字面意思為“站立的花”,這種細膩的藝術形式往往需要高超的技術技巧,並在高高的銅花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代表著“天”或是“真理”的主幹通常先是非對稱的伸向左或右方,然後彎曲著回到中心對稱軸上;具有各自的象徵意義和裝飾功能的其他大量的枝幹則從中心(整個花束的虛擬球心)伸出。作為一個整體,立花作品的整體造型即為整個宇宙的縮影。立花的重要特徵-非對稱性、象徵性和空間深度-對於以後日本花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茶花”(chabana)則與“立花”截然不同,它起源於十六世紀茶道(chanoyu)的一部分。“茶花”只需要一個小的花器和一、二朵花或花枝。在“茶花”的基礎上,誕生了一種新的自發的造型即投入花(nageire)。投入花常常將少量的花材,隨意的投入深深的花器中,利用巧妙的技術展示出一種樸素、詩意化的自然美。“立花”和“投入花”對花道在其後的發展做了有些相反的限定:“立花”強調精細的技術方法、宏大的規模、象徵主義和固定的風格;“投入花”的特點則是自發性、簡單性、暗示性以及對材料的自然特性的尊重。這兩種迥然不同的造型之間的矛盾將導致日本花道藝術中更多的革新。

在江戶時代(1600-1868),日本國泰民安,經濟得到了穩步的發展。曾經僅僅限于佛教弟子、貴族和王族成員的日本花道藝術,逐漸地在日本武士階層、富裕的商人和包括婦女在內的其他人中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在這一時期,“立花”越來越顯得呆板和公式化,而一種被稱為seika或shoka(“生花”,都用同樣的漢字書寫)的更為簡單的造型出現了,並迅速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雖然還是有點正式,但是已經在不對稱的三角形的基礎上,使用了三枝結構。儘管許多新的流派創造了形態各異的造型,但是,其中傳統的三枝幹結構形式,逐漸被認為分別代表了“天(ten)”、“地(chi)”、“人(jin)”。這種結構上的變化漸漸成為所有花道教學中的基礎,甚至在眾多的現代花道流派中也是這樣。

這一時期花道的另一重大發展,是一種新的排列方法,即“文人花”的出現(bunjin-bana),這種樣式的花道主要為了表現當時中國學者和畫家的情調。它對從“茶花”中發展出來的“投入花”造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由於文人花道傳遞的是個人的情感,這種排列方法不可避免的具有非正統性、隨意性。這種隨意性與茶室的嚴謹性和“立花”或“生花”的正規性有著很大的區別。由於供花起源於中國,這就為日本花道增加了豐富的色彩和細膩的文學韻味。


三,現代花道

明治時代初期(1868-1912),日本面向西方敞開了國門。這種門戶開放給日本國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花道藝術方面,由小原流的創立者小原雲心創造的花道造型“盛花”(moribana,字面意思是堆積花)給這門藝術帶來了徹底的革命。在以前的所有傳統造型中,花材都是集中地從花器的同一點伸出,而小原則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支撐物,因而可以在“水盤”(suiban,一種闊而淺的花器)的更為廣大的範圍內排列剪枝。這種方法使得與傳統造型不相容的其他新的材料得以使用,同樣也促成了景觀造型(shakei)的出現。景觀造型是以一種自然主義的方式,而不是象徵的手法描述了自然美。此段時期,另一位採用了“盛花”造型的重要的改革者是阿立曙(1887-1969),他將他的造型描述為僅僅具有“裝飾性”。

伴隨著許多現代化流派的出現,花道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草月流的創立者勒使河原蒼風(1900-1979),提倡花道作為一門現代藝術應該鼓勵自由、創新的表達方式。戰後期間,許多先鋒派作品(前衛生花)吸收了抽象雕刻和超現實主義方法,擴大了作品的規模和使用材料的範圍,這就大大加強了花道的表現力。另外,傳統流派,例如:池坊流在保持自己經典造型以及對“立花”和“生花”做了現代改進的基礎上,在課程安排上增加了更多新的花道手段,包括“盛花”等。日本當代的花道舞臺由三個著名的流派所佔有:池坊流、小原流和草月流,每一派都擁有超過百萬的弟子。除了這三個流派,日本還有成千個大大小小的花道流派。其中較大的流派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分會和學習團體。1956年,代表各花道、各流派的利益的組織-花道國際-在日本東京成立,這一組織的成立促進了花道藝術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

在日本,花道藝術已經成為許多不屬於任何特定流派的普通人士,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種花道造型裝點著普通人的家庭生活,在一些特殊的時刻和節日中,人們則採用某些特殊的材料表達了美好的願望。在新年,代表永恒的長青松,尤其受到插花者的歡迎,並且通常和竹子搭配使用,表達了人們青春常駐的美好祝願;杏花則適合送與受尊敬的老人;三月三日,為日本傳統的偶人節(“雛祭”),也被稱為女孩節,人們常把桃花和傳統的木偶搭配在一起展示,表示內心的祝願;在兒童節(五月五日)的花道造型中,多用蝴蝶花代表男性力量;七月七日,星星節的造型“棚機”是用竹子作為裝飾的一部分;九月,人們集會賞月(“月”)時,用南美洲草來做花道造型,代表了蕭瑟的秋天。

四,基本方法和技巧

插花中使用的植物必須有足夠的水分才能維持盡可能長時間的新鮮。要保持植物的新鮮需要採用多種技巧。這些技術包括:對花莖根部進行擠、煮、燒等處理,或是使用各種化學試劑。但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水中剪掉花莖的根部(“水切”mizugiri),然後立即使用。為了恢復已枯萎的花朵和葉子的活力,可以在水中將它們剪切下,在水中浸泡30分鐘以上。

當代的花道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盛花”(moribana)和“投入花”(nageire)。“盛花”是將花材用一個針狀的架子(“劍山”kenzan)排列在一個淺盆中;“投入花”則採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將花材排列在深瓶。

使用劍山時,粗壯的枝要呈對角線斜著剪下,使枝的末端縱向分裂,這樣便可以很容易的插入到針狀支撐物中。而花和其他比較柔軟的材料最好是水準剪下,然後將它們垂直插入針狀物中,再向前或後彎曲成所需要的角度。對於比劍山上面的針還要細的花材,如草,常在材料的末端縛上同種或不同的其他材料以增大根部的半徑。

為了將花材排列于高瓶中,針對許多種材料都需要採用彎曲(折留oridome)的辦法。莖幹靠瓶口,彎曲部分置於花瓶當中、貼靠瓶的內壁,根部則或許伸到瓶底。粗枝幹的花材多采用自我支撐的方法(kiridome):將花枝根部斜著剪下,直接插入花瓶中緊貼瓶子內壁。橫插的方法(橫割留voko-waridome)則是將花枝的根部水準剪開,將支撐物呈直角插入。橫插植物應該穩穩噹噹地緊緊貼容器內壁。

為了使用豎式的支撐物(立割留tate-waridome),要使莖幹的根部縱向裂開,以確保支撐物可以牢固的支撐住莖幹的末端。被支撐的莖幹的底部應該可以接觸到花器的內表面或是底部。

五,選擇合適的花器

原則上,任何物品都可以作為花器。銅或陶花瓶、瓷器、及竹子的一部分,甚至是幹葫蘆都可以。但是,花器不僅僅只是用來插花,它也是花道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若使用闊而淺的碗狀花器(水盤),則應該巧妙的利用水的特性-水的反射性和陰涼的視覺印象-水的特性對花道作品成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現代花道中常採用不銹鋼、玻璃和其他各種材料製成的花器。若使用透明的玻璃花瓶,則在佈置時要注意花器內可見部分的排列。無論使用何種花器,花材的根部都要保持潔凈和並攏。若用的是高花瓶,還要避免花材塞滿花器口。

六,突出自然美

任何一門藝術的精通都需要經過技術精湛的老師的長期指導,但是所有老師對於花道藝術的學習都積累了一些共同的認識和體會。首先,在做任何作品的起始階段,插花者都必須了解每一種植物在自然狀態下是什麼樣子。一旦植物被剪下,離開自然(溫室)生長環境後,它們就成為具有個性的花道創作的材料。在選擇花材時,要著重于花材的整體樣子,而不要注重它那些迷惑人的細節。例如,在挑選山茶花時,最重要的是整枝,尤其是葉子,而不是花朵。因為如果花朵的位置不和諧,可以剪下,將它粘到更合適的位置。對花枝彎曲加工不僅可以得到令人滿意的曲線輪廓,而且這個辦法也可以使彎曲的花枝直挺。在做整體造型時,除去一些不必要的細節乃是一個關鍵的技能,修剪的目的是強調整體的線條美。除去櫻枝、李枝和桃枝上多餘的花朵不僅可以使作品的線條突出,還能突出其他花朵的美。

所有的自然材料都可以當作作品中的線、面、色和塊來使用。例如,大的葉子葉面很大,但也可以在作品中作輪廓使用、表現為線條。花材中每一隻花朵都具有“面孔”,是朝著一定方向開放的。所以,在花朵的處理中,插花者必須考慮到在整個作品中,花朵是面向前、作為側影還要躲避觀賞者。插花時,花朵與葉子搭配在一起,但是蝴蝶花和水仙花的葉子則常與主莖分開來使用、置於另外一個更為惹人喜歡的位置,這樣與花朵搭配在一起,可以使整個作品看上去更加“自然”,並且作為作品的元素起到更為有效的作用。

陳冠希 Vs 奧巴馬

全香港周刊最近大賣陳冠希的自製X級錄象,有幾多個香港人會留意到......

世界正醞釀著政壇新星,可能是下一任的美國總統 - 奧巴馬,將改變人類的未來,

一個有persona gratae & charm 的黑人......將影響世界的政治 & 經濟的生態......

希望香港人,多關心世界,少一點八卦......

http://www.barackobama.com/speeches/index.php

2008年2月5日 星期二

奇怪的香港人

香港人真的很奇怪,當你辦不到合乎他要求的事,他就會大大聲聲說要投訴你。

他不會理會自己有沒有錯,要求的是否合理,總之就是要整個地球繞著他而轉。

口口聲聲說甚麼據理力爭,

骨子裡就是要取「著數」,就是要令別人麻煩,就是要報復,

我們的社會真的病了,精神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