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4日 星期四

What is Love

也許是暑假關係,而且題材適合,還有《小企鵝大長征》的導演有叫座力,《狐狸小姐你好嗎》不乏家長帶同孩子一起觀看。電影中有大自然四季美景,有鳥兒和女孩的悅耳歌聲,最難能可貴的是,能夠拍攝真正動物而其神態融入故事情節。

故事非常簡單,一個十歲女童在森林遇到一隻狐狸,深深受到吸引,然後每天都想見到那隻狐狸,用盡方法去找其蹤迹,後來發現了原來這隻是狐狸媽媽,相處一段日子後,慢慢地培養出感情和默契,經過山洞同甘共苦地遇險後,狐狸真的接受了她。

不過,就在互相適應後,小女孩以為自己已經對狐狸很熟悉之時,嘗試與狐狸更親近,想把狐狸成為自己的寵物,可惜,因為生活習慣和動物天性的不同,這是不可行的。狐狸來自大自然,生於原野,死於原野,天性不是人類的寵物。小女孩最初不明白,為什麼狐狸抗拒她在野外生火後,把絲巾和繩掛在狐狸的頸上。及至後來,狐狸在女孩屋外徘徊,甫聽到笛聲即有所回應,並在女孩的邀請下入屋。不幸的是,雖然女孩與狐狸是鄰居,更是好朋友,但狐狸不慣人類的房子,在陌生感覺和侷促不安中,最終越窗而出,釀成意外,幸而最後因狐狸有自我療傷的本能而無大礙,但之後她們的關係已大不如前。

故事結尾看到,一直旁白的原來是一個母親,跟兒子說着當年她與狐狸的友誼,教導他何謂愛。看到這裏,身為父母的觀眾便可以帶着孩子出戲院,一邊上一堂親子課,教他們如何愛護小動物,彼此怎樣互相尊重,人與大自然該有什麼關係。

生命中的我與你

電影中母親說得清楚,擁有不等於疼愛,而這就是整部電影最主要的一句。明顯地,女孩打從第一眼看到狐狸便愛上了,一直苦苦找來相見相處的機會,這絕對是愛的表現。但最初以繩纏着食物引來狐狸一段,狐狸咬着食物,女孩拉緊繩子,已是一個伏線。女孩雖然心愛狐狸,但引誘狐狸出來見面的方法,仍是一個互相對立的形式,像一般人類對待動物,但狐狸要求的是平等相處,不要把牠當作一件物件來看待,故此不會這麼輕易地屈服,更不想成為附屬於女孩。而及至她們互相熟悉之後,女孩想進一步擁有對方,雖然出於善意,但卻是單向的自以為對狐狸好,但由於不了解狐狸的需要,因此出了意外,甚至雙方的關係再不能和好如初。

心理學家佛洛姆在其著作《愛的藝術》分析愛與尊重的概念,正有討論這個問題。所謂尊重,所指的是可以辨識他人是什麼樣子,以他人存在的樣子來認識之,認知其獨特性。建基於互相尊重的愛,是要讓你所愛的,依照其本身喜歡的樣子去發展。換言之,愛不是把對方看作一個為我所用的物件,若借用佛家的字眼去說,即為如是地,如其所如地,依其本來面目地去愛。

神學家Martin Buber著作《我與你》也有類似想法。他提到人與人有兩種關係,分別是「我與你」和「我與它」兩種關係。在「我與你」中,兩人均為主體,可以互相有真正的溝通對話,能夠相遇投入到對方的生命中,當中充滿熱情,而非純然把對方看作可以滿足自己的物件和工具。至於「我與它」,則是一個主體和一個客體,一個觀察者和一個被觀察者,就像西方人一直以來企圖客觀了解和控制大自然一樣,只有一方的自我中心,沒有真正的溝通。

問題是,知易行難。人類本質是自私,自我中心是常態。理想地,當然應該把人和大自然看作目的而非手段,但能夠有此人性光輝者不常見。成年人看到女孩和狐狸的衝突,應該感受更深。其實不單是女孩和狐狸,任何人的相處,皆可從中得到啟發。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何嘗不是經過一段日子才能建立關係,慢慢地由充滿陌生和猜疑,變為互相親近。但親近是一回事,彼此仍是兩個不同的個體,有本身性格和生活習慣,彼此需要私人的空間。雙方固然不能距離太遠,否則便感到疏離,何來互相取暖照顧對方?但也不能過分接近,否則便感到窒息。究其因,想擁有和支配的欲望不等於愛,反而是把對方當作物件和工具的表現,但這一點往往在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是不自覺的。

馴服與建立關係

對於建立關係的描寫,讀過《小王子》的不難發現,小孩與狐狸建立友誼,正好是該書的一段主要情節。那不是巧合,導演的靈感來源,除了本身童年時的經歷,的確還有這部經典著作。大家不妨重溫小王子遇見狐狸那一章,提及狐狸需要被馴服,書中是一連串的對答,在電影中就是用鏡頭和畫面的鋪陳,讓大家看到女孩和狐狸怎樣建立關係。

書中狐狸教曉小王子,對於小王子來說,只因馴服了彼此,他們互相就再也不能少了誰,否則各自只是芸芸眾多的一隻狐狸和一個孩子;而小王子心中記掛的花兒,表面上只是眾多的玫瑰花之一,但因為小王子馴服了花兒,又或者說花兒馴服了小王子,小王子在玫瑰花身上花了很多時間,故此在小王子眼中,在遙遠的星球上的那支玫瑰是獨一無二的。

同樣地,電影中狐狸佔據女孩大部分的生活所思所想,其重要性不是因為狐狸本身,而是因為女孩的投入。說起《小王子》,想起同樣流傳極廣的心靈讀物《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書中也有類似想法:「你的心在哪裏,你的寶藏也在哪裏。」可不是嗎?情人眼裏出西施,至於那位其實是不是西施,根本無關痛癢,並不重要。謹以這句像極了《聖經.馬太福音》金句「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哪裏」的格言送給各位讀者。


Sources: 15/8/08 HKEJ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