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5日 星期三

拯民於水火

2011年5月25日

康和健

顧小培


與朋友談起人民幣滙率。他說,今天要以差不多120港元,才能換到100元人民幣,並不稀奇。想當年剛開放不久,100元港幣能兌換到的人民幣,不到40元。這樣看來,是不是表示人民幣仍有極大上升空間?我不知道,但我認為,他這樣子比較,並不適當,因為四十多年前的中國,施行的是「計劃經濟」,閉關自守,使用的貨幣不是硬貨幣,與外界並不接軌。外地人拿着外幣在國內使用,中國政府須限制其「購買力」,才不致於令人民幣受到顛簸;否則,隨便什麼人手持少量外幣,就可以在國內橫衝直撞了,一般人民哪能抵受其衝擊?有一段時期,外幣甚至只能兌「外滙劵」,此乃是在人民幣之上築起「防火牆」,不讓外幣越雷池半步。類似的情況,現在倒過來,已在香港開始發生。誠然,香港並不施行計劃經濟,但港元卻與美元牢牢地綑綁住,動也不能動,幣值與人民幣一日比一日離得更遠;人民幣的購買力若集中於香港地產,造成者,乃是人為的局部通脹。地產價格升到全不實際的水平,香港人單憑胼手胝足賺回來、或一元一元儲下來的錢,哪能追及這種升幅?或者說,香港人不一定需買樓,想當年大多數人住板間房,甚至「一家八口一張床」,不也就熬過來了?但試問,不買房子,只能去租,否則「瞓街」,這是十分現實的;但數年前政府忽然取消租務管制,今天害處浮現出來了。地產價高,租金馬上跟隨,立竿見影;不少人快要走投無路。

現在「復建居屋」的呼聲甚囂塵上,曾蔭權最近在立法會的答問中,卻尚是糾纏於「居屋」與「公屋」之間的不同「用地政策」上,正是急驚風遇着慢郎中。政府說要多撥地,但對象是私人地產商,這樣做,只是增加了他們顛覆的空間和威力,正中下懷;再者,以有限之地,喂大陸買家無窮之胃口,乃是杯水車薪,起不了作用。

我認為,沒錯,政府要增加土地供應,但不是給地產商去呼風喚雨,而是建房子供香港人「買來住」。落實這目標的方法,不是限制外地人購買房地產,而是給香港人優惠和優先。例如我出生在香港,可得一分;有正當職業有付稅,可得兩分;有老人或小孩須供養,可得三分:憑分數給予(居屋)樓價折扣優惠(更佳的做法,是想辦法連一般私人地產商的房子也納入「給香港人優惠」的範疇中)。另一方面,視乎申請人現居住情況,給予優先;更學新加坡政府的做法,買房子自住的人可以從強積金中透支。上述理念當然須有極細微周到的細則,在各方面防止流弊,但總的方向應是對的。同時間,須恢復租管,刻不容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