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把純潔還給愛情


2011年11月3日


愛情片的原型很簡單:十二個字就可以——男識女,男追女,男得女,男失女。當然,反過來「女識男,追男,得男,失男」也可以。情節的推進暗合「起、承、轉、合」四階段;你喜歡的話,把「相識與追求」連在一起,便成三個階段。
你喜歡大團圓結局的話,便把失女放在前面,得女放在結尾。得女之前例牌來個「忽然覺悟前非」,狂奔到機場、碼頭,兩人來個緊緊擁抱或擁吻。當然,也可以由失女開始,來個倒敍,少點懸疑,多點唏噓。像《心跳(500)天》般將時空打碎、重新拼貼也無妨,但無論怎樣,都離不開原型
嚴格來說,大部分愛情片應該叫做「失戀片」,因為講的永遠是「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意惘然」的失戀情懷。經典的愛情片如《亂世佳人》、《魂斷藍橋》、《殉情記》、《時光倒流七十年》等都是失戀片,《那些年》亦如是;中國經典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亦然,你總不會認為唐伯虎點秋香、遊龍戲鳳之類是愛情故事吧?
相思歲月
愛情電影曾經風光一大段日子,在五六十年代。無論是荷里活抑或香港台灣,愛情片,尤其是純情──即是有愛無性──的青春愛情片,製造了無數銀幕情侶,如謝賢與嘉玲、呂奇與陳寶珠、秦漢與林青霞等,女性被捧上神台膜拜。
到了電視普及,長篇及中篇電視劇必有愛情,還可以細水長流、一集復一集的細緻縷述情路上的種種跌宕,觀眾何須往戲院觀看?電影唯一比電視優勝的地方,就是可以有性愛;電視要老少咸宜,不能涉及太多的性。可是,到了收費電視的世代,電影連這個優勢都沒有了,只有走向偏鋒,講異類及變態的愛情。
這一年,荷里活推出「有性無愛,先性後愛」的愛情片,其實已不再是正宗愛情片了。在香港,踏入二十一世紀,「有愛無性」的純情愛情片幾乎絕迹,我們有的是《獨家試愛》一類爾虞我詐的愛情片,《分手說愛你》、《志明與春嬌》一類「反烏托邦式愛情」(dystopian love)。偏偏社會心理就是喜歡逆反,太多性令人煩厭,造就了純情的《那些年》爆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