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不是輸了本事


2011年11月16日


為何《大時代》到今時今日仍是經典,睇極都覺得好睇?我認為與當時創作的歷史背景有關。
韋家輝1992年炮製《大時代》,正是處於港人回歸前的迷茫期,有錢的早已移民,剩下是走不到、被迫留下的留港一族,大家都是前程未卜心事重重。反正今日不知明日事,創作人也變得大膽顛覆去到盡,透過荒誕、黑色情節反映港人的不安與焦慮,當其時投射九七恐懼的電影也不少,如《喋血街頭》、《何日君再來》、《港督最後一個保鏢》,豁出去的百花齊放。
占飛沒問過韋家輝,純粹猜測,但人生低潮或迷茫期,卻是創作靈感最澎湃時候,千真萬確。
輸了信心
沒有計算市場的《打擂台》完全香港味道,角色沒有一個是當紅的,結果出了位。許鞍華拍淡淡的《天水圍的日與夜》,完全率性;但加了暴力元素拍續集《天水圍的夜與霧》,即時跌watt。過去一直被忽略的台灣電影,近年也是在被遺棄的邊緣上成功闖出重圍,就如返到港產片十多廿年前的黃金期。
香港電影的頹勢不是導演沒本事,是沒信心。就像中華大丈夫在洋妞面前容易不舉,大多是是心理因素作祟。他們擔心太深的電影語言觀眾不明、太平靜的台詞觀眾嫌悶、太意識流的情節趕客、太奀卡士沒有人看,這些都只是導演一廂情願的想多了,自我綁手綁腳舉步維艱。
輸不重要,但不要怕輸;輸是一次,但怕輸卻是一世的,香港電影人就是輸在這裏。結果愈看輕觀眾,觀眾便反過來看輕看不起他們的製作人,生生不息、萬劫不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