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幸福定義世俗化


2012年4月26日

幸福定義世俗化

中文「幸福」兩字拆開來是「幸」與「福」,幸是幸運,福是福氣、福分,都是外在的東西,跟個人的主觀努力無關。這跟民間智慧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意思是一脈相承的。一命二運和幸運、福氣都是外在的東西,積陰德和讀書才是個人能力所及的。中國傳統文化一直認為「天定勝人」,人能否得到幸福,在於他是否幸運,有沒有福氣,然後才說到祖先是否積陰德,個人是否讀書的材料,以及個人是否努力讀書。
從此角度看,幸福是無法追求的。無論個人如何努力,沒有幸運及福氣,你還是無法得到幸福。譬如說,人能否得到一段美滿的愛情,要講緣分,而姻緣屬命中注定,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強求也不可得。美滿姻緣不是通過努力就可以得到的。《盛女愛作戰》一類DIY釣金龜,根本就是搵笨。
這跟基督教新教的加爾文派(Calvinism)的救贖預定論(Predestination)有點相似。加爾文認為,人能否得到救贖,在乎他是否得到神的恩慈。什麼人能得到神的恩慈,由神預定,跟個人的操守或功德無關。人能做的,只是接受或拒絕神的恩慈。如此說,救贖或幸福,都不可以DIY。
人的本質
阿里士多德把幸福界定為只有人才可以得到的東西。一頭狗、一隻貓,都可以輕易得到滿足,只有吃得好、睡得好,牠們就感到快樂。可是,動物的快樂,是英文的pleasure,主要是指感官上的快感。幸福是happiness,根據阿里士多德的講法,動物是沒有幸福可言的,只有人才可以得到幸福。所以,羅素說人的幸福唾手可得,那只是將快樂當作幸福。
為什麼阿里士多德說只有人才可以得到幸福?因為幸福不單是快樂或感覺良好,還要發揮人作為人的本質。打個比喻,一粒蘋果種子,如果不長成一棵蘋果樹,即是沒有發揮其蘋果種子的本質。人的本質是理性,人若不發揮其理性的本質,那跟動物有什麼分別呢?那又怎會是幸福呢?中世紀基督教神學家湯瑪斯.阿奎拿斯也有同樣的講法,不過,他認為人的本質不是理性,而是「靈魂」。
今天,社會變得世俗化(secularized),幸福的定義也隨之世俗化,講pleasure而不是happiness,再不談人的本質了。

沒有留言: